编者按 12月4日至5日,两集高清纪录片《china·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间十点半档《魅力纪录》栏目播出。这部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最新作品,描绘了明清之际中国外销瓷寰宇之旅的恢弘图景,将历史上关于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现。让我们随着这部纪录片上集《青花瓷的故事》中的部分解说词,来一场时光穿梭,去浏览中国外销瓷的前世今生。 将土加水、巧手塑形、以木生火、高温玻化……瓷器,曾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质,被塑造成人世间美丽实用的器物,吸引着世界的目光。16至18世纪,共有三亿多件瓷器在欧洲登陆,它的销售遍及地球三分之二的大陆,无止境的需求催生了全球贸易。 1603年2月,葡萄牙商船圣卡塔林那号,载满了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行驶在马六甲海峡。几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快速帆船突然将它包围,发动攻击并迅速俘获。凯旋的荷兰人,将船上数十万件中国景德镇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这次拍卖,商人获纯利五百万盾。荷兰人的这一传奇经历震动了欧洲,一时间,全欧洲最有实力的君主、贵族、商人们纷纷把发财的目光投向了远东,投向了中国,投向了这些瓷器的制造地景德镇。 青花,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典型的中国式样,却不知道它其实是各种外来元素杂糅催生的。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1221年,蒙古军攻占中亚城市你沙布尔,杀光全城,只留下400个有专长的工匠。波斯工匠当时烧制的陶器虽然简陋粗糙,却呈现出一种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带来这种效果的是一种颜料,钴蓝。当时只有波斯工匠掌握它的工艺。当13世纪蒙古人打通了中西的通道,波斯的钴蓝工艺就有了大量进入中国的可能。元政府在帝国庞大的疆域里大力推行商业贸易,在景德镇成立了元代全国唯一的瓷业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一些精明的商人在西亚和中东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们观察到: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西亚和中东,古兰经禁止人们使用金银的餐具,而富人却希望用同样精美昂贵但可被古兰经许可的器皿。胎质地坚韧、可以烧造西亚人惯用的大盘大碗又容易迎合他们审美喜好的景德镇瓷器恰好符合这些要求。元代最后几十年间,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西亚商人和景德镇窑主共同展开了一项贸易史上空前的商业行动:钴蓝料从八千公里外的波斯向东运往中国,为伊斯兰顾客专门制作的大宗青花瓷则向西销往中东市场。 万里之外,此时的欧洲人正在尝试着一次次探险,希望能够亲自到达传说中富有的东方。最早,欧洲人得到中国的瓷器是通过中东商人们的陆路贸易。到达欧洲的瓷器,让看到它的人惊叹不已。他们相信阿拉伯人的说法:它可以清除所盛食物或饮料的毒素,瓷杯中一旦投入毒药便会开裂碎掉。于是,青花瓷在欧洲被人们看作神祗和圣器,接受众人膜拜的目光。乔凡尼·贝尼尼创作于1509年的油画《群神宴》,青花瓷和诸神待在一起,这是一种只有神才能使用的器物。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三世的王宫夏洛特堡宫里有一间瓷屋,青花瓷装饰着每一个角落。住在青花瓷里,国王们体验着幻想中中国式的精致和优雅,这种上行下效的时尚鼓励了巨大的冒险热情,激励着欧洲人坚韧的壮志,扬帆启航。 公元1514年,广东上川岛的渔民忽然在海岸线上发现了一艘巨大的帆船,船上悬挂着十字形状的旗帜。相传这是第一支到达中国的欧洲船队,带领他们的是葡萄牙人科尔沙利。经过100多天的艰难航行,他们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尽管当时明政府实施海禁,但利益的驱使,让葡萄牙商人铤而走险,与当地海盗进行走私贸易。葡萄牙王公贵族委托到达中国的商船,辗转于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寻找中间商和代理人,偷偷订购他们所需要的景德镇青花瓷。走私的困难,订制的艰辛,让瓷器到达欧洲的时候价格已经翻了十倍,只能被少数有钱有势的人拥有,成为这些高端客户炫耀财富和地位的奢侈品。正是这种对于瓷器的追慕和狂热爱好,使得瓷器买卖成为一本万利的生意,也促使着葡萄牙人对正式通商的不断努力。为了拓展与中国的贸易,葡萄牙人通过一系列外交与军事手段在中国寻求口岸。直至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从这里出发的首要产品便是瓷器。 16世纪,中国除了白银,对外部世界再无其他需求。而欧洲人却对各类中国产品趋之若鹜。于是,白银成为他们和中国进行贸易唯一的媒介。中国人的货币白银,构建着那个时代世界的货币体系。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沿印度洋抵达中国,他们的邻居西班牙人,从美洲通过太平洋开辟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对全球贸易航线的垄断,在17世纪到来时终结了。荷兰人拥有的一万五千艘船只,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他们掌握了全球海上贸易航线,成为中国外销瓷新的垄断商。荷兰人超凡的商业组织能力,把订制中国瓷器变成一种市场行为。他们把欧洲的市场信息,迅速反馈回中国,连结了生产者和客户,让产品更加符合欧洲人的需求,真正打开了欧洲的市场,完成了瓷器从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过渡。1604年至1657年,大约有300万件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销往欧洲,进入欧洲普通市民的家庭,中国青花瓷完成了从高端的奢侈品向普通日用品的过渡。 1647年到1665年期间,清兵入关,明朝颠覆,景德镇停止生产,中欧海上贸易也被切断。1684年,中国战乱结束,海运重开,景德镇恢复生产,中国青花瓷再次占领了国际市场几乎全部的份额。而它在欧洲最大的客户,也在发生着变化。1694年12月28日,正在前线督战的荷兰执政兼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突然得到噩耗:自己年仅32岁的妻子,与自己共治英国的女王玛丽二世患病去世。为了缅怀玛丽生前的爱好,威廉在汉姆普顿宫的各个房间,摆放和悬挂了许多他们最钟爱的中国青花瓷。玛丽二世的爱好,带动了整个英国收藏中国瓷器的风尚。追求这种风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夺取海上贸易航线,和中国进行直接贸易。18世纪,驶往中国的欧洲帆船,旗帜已经从红白蓝三色变成了米字旗。英国人靠着坚船利炮取代荷兰人夺得海上霸权。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与清政府规定的贸易中间商十三行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居住着52个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他们被称作瓷人。上至女王下到普通百姓,都把拥有中国外销瓷看作是一种荣耀。中英瓷器贸易的盛况出现了。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供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