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且说收藏:“活起来”勿忘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强化藏品的合理利用,让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成为今天的精神动力,既是博物馆人长期以来的实践,又是当今业界的新锐课题。让藏品“活起来”,在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即是充分展示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对今人生活和未来的启示,使观众能便捷、自然地获取信息,实现藏品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对话。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博物馆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展出真实鲜活的“物证”本身,突出“原真”展示。真实是博物馆藏品的最大特征和根本属性。用真实的藏品来讲述历史、传播文明、尊崇科学,是博物馆取得观众信任的最基本保障。引导观众正确理解真实的美,也是博物馆人的神圣责任。因此,博物馆的展览应提倡用真实藏品展示,尽量避免使用复制品,更不能将实物展办成模型展、图片展。如确有必要使用复制品,必须附上详细说明,阐述此藏品在展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告知真实藏品的藏身之所。不能毫无提示地将真品与复制品混杂陈列,以尽力避免观众形成对博物馆藏品真实性的疑虑。因此,博物馆一方面要基于自身定位,牢牢把住藏品入藏关口,守住真实的底线;另一方面要扩大藏品搜集类型和范围,把精心挑选真实性确切无误的藏品,不断充实到陈列展览中。
    其次,坚持以藏品和观众为核心的博物馆科学研究,加强自身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博物馆科学研究既要探究藏品的价值内涵,还要研究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也要研究公共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才能以价值内涵引导观众产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其研究成果首先应该来自最熟知藏品的博物馆专业研究人员、库房管理员、馆长,不能寄希望于馆外专家替代馆内人员,更不可指望向馆外的展览策划公司咨询。是否有能力依靠馆内学术力量自主完成基本陈列的内容大纲编写,是博物馆综合研究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一个连基本陈列内容大纲都写不出来而只能向市场招标的博物馆,不是好的博物馆,严格地说,是不合格的博物馆。当然,这与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并不矛盾。熟知自身藏品并建立有机的展览体系,是一个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底气、有能力开展与社会的合理互动。
    再次,坚持在展览中深入浅出地灵活运用研究成果。展厅不是学术期刊阅览室,展览的诠释不能过于追求学术而失之通俗。导览说明切忌照搬研究成果原文,对学术语言不加以转化。博物馆没有理由筛选观众,因此绝不能在陈列展览中对参观者的知识储备预设隐形门槛。应当让那些仅仅具备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观众,都能通过说明牌准确获得关于展品的重要信息。说明中的生僻字、异体字,例如鬲、斝、甗、甑、殳、軎等,一定要标注汉语拼音和辅助解释。特别是涉及专业性非常强的“高冷”藏品时,说明牌尤显必要。如今,手机导览、微信阅读等在博物馆的各大展览中得到广泛运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展品说明牌的投入。要使观众不必额外付费购买讲解服务或租用自动解说终端,也能一目了然、便捷地享受到博物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让藏品“活起来”,绝不意味着鼓励博物馆向演艺中心、娱乐中心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一些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半景画、玻璃钢或硅胶人像等。这类设置的运用决不能脱离历史和科学背景,否则极易成为虚假、浮夸的代名词。目前,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滥用声光电、多媒体制作水平低劣的不良倾向,在有些地方仍有存在。如某些博物馆内的“步步生莲”“电子翻书”“幻影成像”之类的设施布置突兀;有的动感影院播放的影片内容甚至存在科学硬伤;有的展厅狭小的空间里充斥着六七种声响;还有一些博物馆彻底抛开了“藏品”本身,完全依赖虚无缥缈的虚拟、模型和3D、4D等技术的堆砌。这种倾向若不加以纠偏,“活起来”的,恐怕就不是真实的历史与事实,不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而是人造的、违背科学精神的、具有欺骗性的虚假加工物。这不仅徒耗大量的购置和运行成本,更容易带来博物馆展览的泛娱乐化,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带来错误的认知,严重破坏博物馆功能的正常发挥。
    知易行难。期待“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期待我们身边的博物馆,可以使普通观众在轻松、满足的心态下,越来越自由地与藏品实现直接对话,从中获得“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月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