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民国记忆的当代余响——读《民国遗脉》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借用戏剧学理论,指出倘若“世界是一个大舞台”,那“当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他必定期待着他的观众们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他想要他们相信,他们眼前的这个角色确实具有他要扮演的那个角色本身具有的品性,他的表演不言而喻也将是圆满的,总之,要使他们相信,事情就是它所呈现的那样。”既然如此,那么面对采访,名人后代出于为亲者讳之天然且微妙的情结,其回忆与叙述之可信程度究有几何?刚拿到由萧三匝、陈曦等所著《民国遗脉》一书时,笔者心中自是充满担忧甚或迷惑。
    然一气读罢,疑云全消!因为此书记录了历史真实、观察出幕后玄机、思索着家运世风。
    作为记录者,对象择取当属首务。《遗脉》所选十五位名人,要么如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唐绍仪、杨度、段祺瑞、徐树铮、唐生智、张灵甫等,在政治正确、革命话语等重重笼罩中已属负面典型,其后代之荣辱浮沉自难进世人视野;要么像顾维钧、蔡锷、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李烈钧等,于时局变迁、岁月淘洗等层层沉淀中渐从中心淡出,其遗嗣之分合悲欢便沉入市井巷间。于是记录诸位民国名人后代的纷繁面相,既能窥知世事摧折后的世相,又可探寻家风传承下的遗绪。祖辈虽作古多年,“但一直以一种特殊的存在”,影响着这些家族近百年来的命运与后人的性情,袁静的平和低调、冯博娟的自律保守、顾菊珍的乐观豁达,无不是鲜明写照。
    作为观察者,见微知著则显功力。毕竟相隔数代,后辈对于祖先的记忆,大多仅剩只鳞半爪,故欲梳理家族脉络流衍,除却听其言,尚需察其神。如通过对徐世昌曾孙徐定茂的接触,作者发现其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颇得其高祖遗风,可见徐氏家风虽历经沧桑,依旧赓续不辍。有传承亦有断裂。段祺瑞家族便是一例。无论是孙女段慧敏模糊不清的追忆,还是曾孙女段君宜惜字如金的答复,都不禁让人慨叹“清风过处余荫稀”。正因后人所提供的线索不足,作者另辟蹊径,用大段篇幅描述段祺瑞之处事风格,古今对比下,家族之零落气象不道自明。
    作为思索者,浓墨淡彩俱有关怀。正如序言所道,作者追踪民国遗脉的初衷在于透过家运折射国运,家风终究关乎世风。唯有同情的理解历史、触摸古人,褪去各种标签化、脸谱化的遮蔽与偏见,才是一种建设性的史观,也才能从这些家族变迁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为当下的政治、道德重建提供参考。另外笔者深感可贵的是,不少名人之后自身已对家族的历史、风范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是认同,通过采访与报道,唤醒了他们的家族记忆,也引来了社会关注,此种意义,似尤胜于文字之上。
    几千字短文,自然不可能诉尽家族的荣枯万象,十五位人物,也不可能涵盖民国遗脉的变迁全貌。这本小书,可看作一个剖面,展示给世人不同的民国面相,亦可视为一种尝试,透露出回味无穷的家族故事。作为读者,我略微贪心地希望《民国遗脉》再出续篇,让民国记忆的当代余响汇成一曲合奏,于更多的读者心中萦绕。(王学斌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