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光明网 asdgxwx 参加讨论

    数千年来,儒学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统治者把它定为统治思想范畴,文人官宦把它视作道德学问修养的基本标尺,平民百姓则把它作为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人们的思想行为无不打上它的烙印。但是进入到近代社会,儒学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在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纷纷起来否定儒学,说儒学是中国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要彻底埋葬专制制度,就必须把儒学一起埋葬,清除根源,消除影响。直至今天,这一现象还在继续,人们否认儒学,抵制儒学,谈儒语塞,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宏扬和提升。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认识一下儒学。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要求,而其主轴是仁(爱),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做人要厚道,要适宜得体,讲究礼仪。“仁者,人也。”(所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中庸·治国》)这种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政政治(仁政思想),即作为统治阶层应该行仁政,顺民意,争民心,以仁爱的恣态去关爱百姓、保护平民百姓的利益,带领他们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重诚信,讲礼义,以高尚的道德去教化人、感动人,使广大平民百姓能够遵循大道,敬服美德。为实现这一目的,儒学特别注重统治者本人的人身修养,“修身,则道立。”(修养好的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中庸·治国》)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此,国君理政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国君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中庸·治国》)只有国君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且有一颗仁爱之心,时时关爱百姓,热心为他们办事情,谋利益,平民百姓才能信服你,跟随你,与你一起去行大道。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和谐共处。只有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有真正融乐美满的幸福生活,国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这种和谐相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1)。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环境。好象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好象四季的错综运行,日月的交替照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碍;天地间各种道德同时并行,互相不违背冲撞;小德如江河流水,不息不止;大德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永恒的原因。《中庸·知法》)所以说,儒学的这一道德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德政政治与和谐社会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社会。如果否认儒学,就否认了这一基本价值,则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祸害将至了。
    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中庸所表述的是:天道(客观规律)是指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沿着一定的主轴(中轴)运行,在运行中虽有所偏离,但不会偏离太远,也不会永远偏离。而人道(人的思想行为)则喜欢偏执过度,喜欢走极端,使人的思想行为冲撞、忤逆于客观规律,给自然、社会带来伤害,也伤害到人类自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然。”(人们的思想行为(喜怒哀乐)处于未行动状态(这时人的心态保持淡然恬静的境界,不低沉、不浮躁。)称为中(守中);行动时符合自然规则,社会常理(这时人的感情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如果让天下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则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各得其所尽情生长发育了。《中庸·纲领》)这就是说,人道应该适应于天道,服从于天道(发而皆中节),达到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而不是冲撞、忤逆客观世界,给自然和社会造成伤害。所以说,所谓中庸,就是指对人道的纠偏与修正,对人的极端行为的一种道德自制。儒学重中庸,就是重以中庸道德来教化人,感动人,使人们克服自身的偏执过度行为,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规律,避免走极端,从而达到不伤害社会和自身,维持自然和社会公平稳定、保证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按一般人的看法,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但是稍加分折,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百家学说,都有自己的专述著作,如老子有《道德经》,墨子有《墨经》,孙子有《孙子兵法》,韩非有《韩非子》等等。但是孔子没有自己的专述著作,他“述而不作”,通过归集、整理各种文化典籍,对自尧舜以来到春秋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等作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诠释,修成五经,确立儒学。五经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来作点探讨。
    《易经》。一般人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书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对于今天来说,己无多大意义。但是纵观《易经》的经和传,并不如此。首先,《易经》产生于对客观存在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时候,伏羲氏称王治理天下,仰观日月星辰昼夜运行的种种现象,俯看高低卑湿之地的种种变化,细看鸟兽之羽革文采与山川水土之形状。近取验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创作了八卦。这样,上融通神明之功,下类分万事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传二章》)八卦是易经的主体和精髓,八卦从实践中产生,也就是说易经产生于客观实践。那么,易经所讲的是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卦,卦从圭,从卜,就是用土圭(后来改进为竿)以测日影的移动情况,并通过日影的移动情况来观察世界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从卦的含义可以得出易。易,金文作“ ”,从日月,指日在上月在下,日月互易,运行不止。《易经》的基本义理是八卦,八卦是指:太极生两仪,两义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纯卦),而八卦中的每一卦又变生出八卦,八八共六十四卦。两仪指天和地,引伸过来就是指阴阳;四象就是指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四类相对应事态的表象与属性;八卦当然是指八个单类事态的属性了,而六十四卦就是表示客观世界各种相近或相远事物的性态(所谓的六十四,也只是一种粗略的认从),反映各种事物相制互变的客观规律。所以从卦到易,再到易经,就是人们从观察日月、自然界运行及其产生的变化中,所发现的一套认识、分析、预测、处理事物运行规律的方法,也就是说《易经》就是研究客观事物阴阳消长、相互制变的学说。(易)曰:“公用射集子高圹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集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经》解卦上六爻辞上说:“王公站在高处射飞禽,一箭命中,手到擒來,这是吉无不利之象。”孔子说:“集,是指飞禽,弓矢,是打猎的利器。执弓射禽者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君子体会到射禽的道理,就应联想到人要先使自己涵养丰富,才(才能)器(工具)必具,等待时机一到,即见机而动,这样还有什么不吉利的呢?正因为这样,人的行动才不会有任何阻碍,才能一举而得。这就是说必须先能藏器,然后再动的道理。”(易传·系辞下传五章))这里以形象的比喻解释卦上六爻辞的含义,说人在客观事物面前应该站在主导位置,并先使自己涵养丰富(拥才藏器),准备充分,且等待好的时机见机而动,就能一举而得,一举而有所成就。从中可以看出:《易经》不仅很有哲理,而且很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说,《易经》讲述的是客观世界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而人们在认识这些属性和变化规律之后,就能驾驭事物,掌控事物,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变化方向发展。
    《尚书(书经)》、《春秋》。《尚书》、《春秋》是两部史书,其中《春秋》是一部编年史,《尚书》虽然没有严密的史时观,但所记载的都是历史事实。这两部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颂扬、倡导德政政治,鞭苔、贬伐暴政和暴君,提倡仁义道德与中庸思想,提倡君臣协力、君民同乐、社会和谐与融乐。如《尚书》在赞扬尧帝时说:“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查考往事,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为政恭敬节俭,善理天下,明察四方,道德纯备,温和宽让。他勤实不懈,又能推贤让能,光芒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政事辨明,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臣民因此就变得相互友好和睦起来。《尚书·尧典》)
    周朝的召公在告谏周成王时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们不可不鉴戒于夏,也不可不鉴戒于殷。我不敢知晓地说,夏接受天命有多长久;我也不敢知晓地说,夏的国运会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的天命。我不敢知晓地说,殷接受天命有多长久;我也不敢知晓地说,殷的国运会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的天命。《尚书·召诰》)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2)戮用乂民(3),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愿王不要让百姓放纵,肆意非法行事,也不要用杀戮的方法来治理百姓,这样作自然会有功绩。愿王立德于臣民之先,让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互相抚恤,这样才可以说,我们接受的大命会比夏代更久远,也不止于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以臣民永乐感受于上帝之好而天命永存。”《尚书·召诰》)
    而《春秋》更是通过众多的历史事例来说明推行仁政或暴政的得失。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的重耳经过十九年流浪,饱经磨难,回国后能励精图治,实行开明政治,使晋国不断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蹇叔哭师”中的秦穆公不听劝告,举不义之师讨伐晋国,终成败绩。“曹刿论战”写的是只要遵从客观规律,认真计谋,小国也能战胜大国。“宫之奇谏假造”说的是虞国国君为贪图小利,让晋国借道去攻打虢(4)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之后,又顺机把虞国也灭掉了。等等。这些都是仁德之君实现天命永存的必备之举和必戒之行。
    《诗经》。《诗经》是五经中涉及面最广的书,有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有劳动场面的直接描绘,有人与人之间亲情的表述,有对追求真挚爱情的畅抒,还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伐斫,等等。如描写男女之爱的恋曲《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水鸟叫,栖居河中洲。窈窕贤淑女,男儿好配偶。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洗。窈窕贤淑女,寤寐都想她。
    思念求不得,寤寐长相思。悠思情急切,辗转难入眠。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摘。窈窕贤淑女。弹琴鼓瑟亲近她。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拾。窈窕贤淑女,敲钟击鼓取悦她。)
    反映织布女劳动情景与恋亲情结的《葛覃》:
    葛之覃(5)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6)是濩(7),为絺(8)为綌(9),服之无圛(10)。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飞飞,集栖灌木上,唧咋作歌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做件好衣裳,高兴穿身上。
    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啥要洗?心绪己归家。)
    反映农民生活的史诗《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11)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12),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13)彼南亩。田畯(14)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15)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16)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17)。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风鵙(18),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19),五月鸣蜩(20)。八月其获,十月陨蘀(21)。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22)武功。言私其豵(23),献豜(24)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25)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26),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27),采荼薪樗(28)。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29),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30),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31)彼公堂。称彼兕觥(32):万寿无疆!
    (七月火星西移,九月妇女缝衣。子月北风劲吹,丑月寒气逼人。无袄又无粗衣,何以度这年岁?正月开始修耜,二月去耕田地。带着妻儿同去,饭儿送到南边,农官欢喜同飨。
    七月火星西移,九月妇女缝衣。春日阳光融融,黄鹂婉转唱歌。姑娘提着竹筐,沿着小道缓走,采摘鲜嫩桑叶。春来日子渐长,来往采摘白蒿。姑娘心里悲伤,要随贵人于归。
    七月火星西移,八月把刀割葫。十月修剪桑枝,取来锋利斧头。砍掉高长技头,攀引细嫩桑枝。七月伯劳声声,八月要把麻织。染丝有黑有黄,红色更加鲜艳。献给贵人做衣。
    四月远志结籽,五月知了紧叫。八月收获正忙,十月树儿叶落。子月上山猎貉,上好狐狸皮毛,送给贵人做袄。丑月猎人会合,操练打猎真功。小猪归着自己,大猪献给王公。
    五月蚱蜢弹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八月来到屋檐。九月走进门来,十月钻进床下。堵塞鼠洞熏鼠,封窗又糊门缝。怜我妻和儿身,岁末新年又到,入室才好安身。
    六月食李食葡,七月煮葵煮豆。八月来打红枣,十月收拾稻谷。酿酒又美又香,为求家主长寿。
    七月喜吃西瓜,八月采摘葫芦。九月拾掇秋麻,摘苦菜又砍柴,活我农夫一家。
    九月修筑谷场,十月赶收庄稼,黍稷早稻晚稻,黑麻豆麦全归。叹我农夫辛苦,庄稼刚刚收完,又为官家筑宫。白天要去割茅,夜晚赶着挂索。赶紧上房修屋,开春才好种谷。
    腊月凿冰咚咚,正月搬进冰窖。二月开初祭祖,献上韭菜羊羔。九月寒来降霜,十月清扫谷场。两樽美酒敬客,宰杀羊羔品尝。登上主人庙堂,举杯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缰。)
    等等。每一首诗犹如一幅优美的绘画,活脱展现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和人间真挚之情,没有半点造作和遮掩,有的甚称千古绝唱,直白表露了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德政政治的颂扬,对暴政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与篾视。故孔子赞美《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礼记》。《礼记》是一部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书;它并非孔子所整理,而是春秋后期至秦汉之间,人们对孔子与他弟子之间的答问和其它方面的记述,讲的是修身做人的道理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了孔子对于礼仪的观点和态度。然而,礼仪也并非孔子所提倡,远在舜帝时就设有礼官专门负责礼仪工作。舜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工,敬敷五教,在宽。”(舜帝说:“契啊!现在人们很不友好,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不能恭顺。你担任司徒这个官职,对他们进行五常教育,推行这些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到了周朝,礼仪得到更大的重视,专修了一部关于礼仪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对当时的社会体制和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其后又根据夏、商两代所出现的各种礼仪规则又整修了一部《仪礼》,对人们的各种活动仪节列出了具体的程序。因而《礼记》,《周礼》,《仪礼》就成为我国古代讲述礼仪的三部专著。而《礼记》因为是从思想道德方面来凸现人本思想,倡导美德,讲究礼仪,具有主导意义,因而被后来学者尊称为五经之一。礼仪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和仁义思想同为儒学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儒学学者的重视和推行。也由于礼仪的长期推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古今闻名的文明礼仪之邦。
    由以上可见,五经是先秦古人观察自然、社会、历史各种存在的归纳和总结,是自尧舜以来到春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成,而不是孔子的凭空发现。成书于孔子之后的四书也是对孔子观点的阐述和发挥,它仍然是对古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总结。而四书和五经是儒学的经典,所以说,儒学文化早已体现在古代的思想、社会、政治、文化之中,孔子只是通过归集和整理,确立儒学,而不是儒学的首创者。它的确立对中华文化起到了一次承前启后的特殊传接作用,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完善和成熟。而在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统治者的推行与倡导,儒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一直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中间没有被其它任何思想文化所取代。由此可知,儒家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兴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我国先秦社会的政体基本上是一种共和制,在这种共和制之下,除了一定的道德要求外,人们的思想行为并无太多的禁锢与阻力,人们可以自由灵活地向各方面发展;因而先秦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活泼的、有生气的、健康向上的状态;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儒学产生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中,因而儒学的原质也是自由的、开放的、健康向上的,原质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曾促使先秦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实现了超前的发展。所以说,儒学原质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因素。
    但是,自秦始皇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极端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时期。为适应这种统治的需要,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篡改和修正,他借阴阳之说,抽离了孔孟儒学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内核,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并以纲常加以禁固,使自由开放、健康向上的儒学变成了以尊卑思想为核心的、封闭禁固的专制教义,成为维护专制独裁的工具。秦始皇以韩非的刑名法术思想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统治,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使专制独裁统治变得稍为柔和,但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刑名法术思想就成为自秦始皇以后各代统治者推行专制独裁的两道灵符。各代王朝都沿袭秦汉之制,一方面推行以尊卑思想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此来纯化人们的思想,禁固人们的行为,消除人们的反抗;另一方面则操守韩非的刑名法术思想,对那些违背统治者意志、反对皇权的人和事,都以严刑酷法来加以惩罚,以此来威慑广大人民群众,只能规规矩矩,不许逾越雷池;因而使中国专制社会得以维持2000多年之久。
    在“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刑名法术思想的长期作用下,人本思想没有了,理性没有了,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在西方国家进入到近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时期,我国仍处于封闭落后的原始农耕社会。当西方国家以殖民主义形式入侵我国时,面对先进的洋枪洋炮,落后的中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最后差点被帝国主义列强所瓜分。残酷的现实让国人惊憾痛心,人们纷纷起来探讨其失败的根原,思考其落后的结症;其中清算专制独裁制度的恶果就成为国人首先对准的目标。而作为专制独裁制度的护身符,且冠之以孔孟儒学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成了人们评击的对象;因此,在20世纪初出现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70年代又出现批判“孔老二”的风潮。但是在这一行动中,人们并没有真正厘清中国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子,错误地把专制独裁统治的恶果归结于孔、孟及其所倡导的原始儒学之中,这实属为中国史学界一宗最大的冤案。由于这一错误认识的误导,人们把孔子及其所确立的儒学说成是专制独裁统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对儒学原质中许多优秀的成份都给于抨击、否定和抛弃,直至今天,这种现象还在继续,从而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宏扬和提升。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主体文化,而且都在不断地宏扬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文化。如欧、美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与法纪,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非洲的各种土著文化等等。在东亚,由于受中国古文化的影响,各国主体文化大都带有儒文化的色彩;比如韩国,由于中朝两民族自古相通,商朝败亡时,皇族箕子曾带领一部分商遗民到朝鲜,与当地民族结合,并把中华古文化融进了他们的文化之中,因此,他们一直把儒文化作为他们的主体文化来加以宏扬。所有这些国家不仅大力宏扬自己的主体文化,而且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极力提升自己主体文化的品味,达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而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但在中国,却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作为一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且具有深刻内函和非常人性化的儒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宏扬,反而遭到贬斥和抛弃。人们否认它,抵制它,把儒文化看作是糟粕文化的代名词,给于抨击和清算;人们谈儒语塞,道中庸尴尬,虽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行使儒家作风,按中庸之道行事,但总是扭扭捏捏不肯承认。由于否定儒学,也就否定了仁爱这个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们的认识变得迷蒙,是非观念出现离位,思想行为脱离了道德主轴,发生和发展了各种极端行为。如在片面突出阶级斗争错误观点的引导下,人与人之间的仇视心理恶性澎涨,出现了象“文革”那样的极端运动。在那场运动中,中庸自制思想被彻底抛弃,人的本性被彻底暴露,人们以极端行为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否定一切,打到一切;甚至家庭亲情也遭到蔑视,父子弯弓待张,夫妻反目成仇,兄弟相互讨伐,全社会成为人们发泄的对象。为了各自的利益,人们制造慌言,编造历史,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蛊惑人心,行一切造谣污蔑之能事,抬高自己,打倒对手,获取利益;结果造成一场全社会的大耗劫,社会、国家和人们的心身都遭受到了一次极大的伤害。同样,在一切向“钱”看大商潮的今天,道德也遭到猛烈的践踏。在金钱和物质利益面前,人们笑贫不笑娼,只要你有钱,不管你品德如何败坏,都有人给你捧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遭到漠视,只要能赚钱,人们不顾一切道德,也敢违背任何法律。一些不法商人以劣充优,掺假卖假,坑害顾客,获取暴利;一些人官商勾结,套买套卖,操纵市场,共同得利。而腐败官员则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损公肥私;有的行贿受贿,以各种手段骗窃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据为已有;有的甚至勾结社会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欺压百姓,成为社会公害;还有的以开设赌场,组织妇女卖淫,拐卖妇女儿童,贩卖毒品等为业,更是毒害社会,殘害人们的心灵。最为令人不齿的是:一些人祭起文革破旗,制造慌言,捏造事实,行一切造谣污蔑之能事,攻击、抹黑对手,抬高自己,尽一切能力为自己获利;或编造历史,颠倒黑白,以惊人之言炮制弥天大谎,蛊惑人心,欺世盗名,炒作自己,沽名钓誉。所有这一切,都是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凡是儒学思想得到彰显的时候,社会趋于理性,国家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凡是儒学思想遭受践踏或抛弃的时候,国家出现逆变,社会陷入混乱,人民遭受痛苦和灾难。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解剖和厘清儒学中的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宏扬其优秀成份,特别是继承和宏扬具有浓厚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的儒学原质,提升品位,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其特有的质能服务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兼融,即包容一切,融合一切。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学,更是具有强烈的兼融性。自古以来,儒学就不断兼蓄百家,吸取各种文化中的精髓,扩展自身的涵量,使之不断发展光大。如佛教,它本是外来文化;但自传入我国后,就和儒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中华佛教。其它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进入中国后都不同程度地被儒化。再如,在军事家中有儒将之称谓,在商家中有儒商之称谓,等等。但是,在长期的专制独裁制度之下,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儒学被篡改和修离,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正面发展,反而被引入支途,成为维护专制独裁的工具。今天,我们在宏扬和发展儒学这一主体文化时,应该充分发挥和展现兼融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份融入其中,不断扩展儒学的蕴涵,使儒学能得到真正的宏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繁荣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注:(1)帱(Chou筹)帐子; (2) 殄(titan填)尽、绝;(3)乂(yes义)治理、安定;(4)虢(goo果)古国名; (5)覃(tan坛)延伸;(6)刈(yes异)斩、割;(7)濩(hue获)煮;(8)絺(chi痴)细葛布;(9)綌(xi细)粗葛布;(10)圛(yes衣)厌;(11)觱(bi壁)发发的寒风; (12)耜(is司)古时犁头;(13)饁(ye叶)送食到田间;(14)畯(yen俊)农官;(15)爰(Yuan援)于是;(16)萑(human环)初生的苇;(17)斨(kiang枪)方孔的斧;(18)鵙(jug局)伯劳鸟;(19)葽(yak腰)草名,即远志;(20)蜩(tea条)蝉;(21)蘀(too拓)草本脱落的皮或叶;(22)缵(zany钻)继续;(23)豵(zing宗)小野猪;(24)豜(jean肩)大野猪;(25)墐(jinn近)用泥涂抹;(26)薁(you郁)葡萄;(27)苴(you居)麻;(28)樗(chug初)乔木臭椿;(29)穋(lug途)早熟作物;(30)綯(Tao陶)绳子; (31)跻(jig及)登,上升;(32)兕觥(兕is寺,犀牛;觥gong公,酒器)古代一种犀牛形的酒器。
    点击进入原文>>http://politics.gmw.cn/2011-02/28/content_1658712.htm(光明网)
    点击进入原文>>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4011-do-blog-id-303901.html(光明网社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