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损益、继承和发扬,是贯穿于我国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创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应努力践行,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筑坚实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儒家和谐思想;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创建;底蕴 古往今来,实现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与向往。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利用、借鉴、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认识、新见解、新发展。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文化外化形式。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值得我们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我们应努力践行,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应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中,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源泉。 儒家传统历来注重“和谐”思想。“和”,指协和、调和、和谐、和悦等意义。“谐”,从言,皆声。“谐,和也。”[1] “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配合得当,协调。古代历史上儒家“和谐”思想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首先,古代先贤将“和谐”思想内化为人心,应用于社会和政治,以求社会“和谐”的境界及功用。比如,“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2]东汉郑玄注:“调犹和合也。”“难,相与为仇雠;谐犹调也。” 在这里,调人是一官职,通过调解民众之间的大小纠纷,以化解矛盾,达到社会和谐。《周礼》中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3]这里说的是周代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中的第三典“礼典”的内容,目的佐王治邦国,以达社会和谐。《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如下记载:晋悼公在位期间(前573———前558年),派大将魏绛与西方少数民族修好。成功之后,把郑国送的乐人、乐器的一半赏给魏绛,并对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之乐之。”[4]这里说的是在民族关系中实施和谐政策,使得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社会“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次,将“和谐”思想应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5]意即,礼制最为可贵的作用是营造和谐有序的秩序。他还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在这里,“同”并非“和”的先决条件,能在“不同”中求“和”才是高境界。孟子也曾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就是说,要想做成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互动的艺术,是彼此之间的适应与合作。另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将“和谐”泛化为家庭中的人伦关系,亦会使家庭和睦,幸福安康。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历史上,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的《琴歌》里也曾唱出“交情通体心和谐”的词句。又比如,古代治家格言中所说“夫妇和而后家道成。”[8]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9]还比如,《尚书?尧典》载,尧在位七十年,询问众臣,该把帝位让给谁。大臣岳推荐了舜,他介绍舜的人品时说:“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又,不格奸。”[10]意思是说,舜是盲人的儿子,父亲糊涂,母亲愚顽,弟弟象傲慢无理,而舜能够和谐相处,完美尽孝,修身自治,遏止顽佞。“克谐以孝”就是至孝和谐, 完美尽孝。这是舜和谐处理家庭关系的例子。第三,将“和谐”思想应用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指“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1] “中庸”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中”、“和”是关于“致大、广大、宏大、博大”的学问,是关于宇宙观的学问,是关于对“天”、“自然”、“宇宙”等整个世界的认识的学问。“中”、“和”是认识论,既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论,又是对宏观世界的认识论。《易经》系辞(上)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2]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遵循其大规则而成为宇宙,宇宙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有诸如黑白、阴阳、上下之对立统一、和谐相处,对立统一、和谐相处的现实生出一个一个的独立体,由此万物形成,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宇宙真理。“道,指法则、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13]可见,在中国古代,“和谐”无论是指音乐中韵律和谐,还是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以不同的多元要素的存在为基本前提的,是不同要素“发而皆中节”所构成的协调状态,表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二、当今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阐释 当今的和谐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 当今社会进行和谐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所趋,是人心所向。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文化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和谐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和谐文化的渴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企业内部劳资矛盾突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凸显等等。对于这些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希望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核心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认识一定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积累,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状况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蕴含着人们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所谓社会和谐,指的是社会的内部结构、机制、运行方式能够达到的均衡稳定、安全有序、有效顺畅、而且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现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指各个领域的和谐之间共同的、内在的条件和特征。就是说,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和谐,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同时又覆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从而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所以,这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内蕴,包括国家权力对社会利益权威性配置的和谐、规则的和谐、利益配置结果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活状态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多方面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 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作出的战略举措,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和谐社会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表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诸多条件,比如物质的保障、精神的指导、制度的约束、法律的规范、道德的自律、素质的提高等等。在诸多条件中,属于文化方面的规约非常重要,正是文化的熏陶,才能给予一定社会中的主体——“人”以善的价值指引,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的关系问题上能够自觉地求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创建和谐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及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哲学理念、新的实践逻辑,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人民、推进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和思想动力。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值得我们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哲学。作为文化哲学,它研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般规律和根本规律。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和经济水平经历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现在仍处于转型期,经济与社会需要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需要转变它的发展方式,需要新的发展哲学。“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谐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所以,和谐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度和广度上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激荡着和谐文化产生强健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能力。文化的作用在于化入人心,日渐渗透,成为人们修炼素质和习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选择中,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冲突、高雅与通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现象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斑斓与喧嚣同行。我们面对多样性,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妥善处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和谐文化的能力,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和谐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不能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应运用和谐文化的操控能力,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力。 “和而不同”,追求“大同”,追求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 第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这种和谐应对和创新,为人类思考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否只强调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前景。“和”实际上就是求同存异。“‘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15]其实,和谐文化战略不仅用于处理国际事务,而且应把它的重点放在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处理好国际事务,是指“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16]。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和平的和谐音符,当和谐之音使这边风景独好的时候,它对世界文明的感召力将会伴随着世界大同的奏鸣曲愈来愈深刻地释放出来。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四、努力务实践行,创建和谐文化 当前,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审慎稳妥地进行,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规范行为,以形成团结、和睦、心齐、实干的良好氛围。 首先,创建和谐文化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首要的是把这些正确的导向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建和谐文化。 其次,创建和谐文化要有长远的文化战略。和谐文化建设属于全社会公认的文化价值的建设问题。一个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共同的价值尺度,以使品德高尚的人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遭到社会和公众的谴责。和谐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也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正确梳理各种矛盾。在社会的运行中,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同时并存的。其中,和谐只是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理想境界。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是否达到比较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更不是要激化和扩大矛盾,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弱化矛盾的强度,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取得有利于消除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从而促成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因此,建设和谐文化,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把握和谐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的矛盾运动中,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 第四,创建和谐文化要注重结合当前实际。我国是人多地广、民族多样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很大,在创建和谐文化和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消融隔阂、缩小差别、增进和谐的方式和步骤上以及在应达到的标准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另外,中外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记建构理想社会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如果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道德标准立得过高,过于理想化、抽象化,脱离社会现实,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则无法实现和推广下去。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实际效果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实际效果的统一,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各利益群体共同认定的文化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这样,我们所构建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内心的自觉追求,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于德性之中,和谐文化才能最终在全社会建立起来。 总之,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课题,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开拓,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筑坚实的底蕴。 (作者单位: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 山东 曲阜 273100) 注释: [1]《尔雅》 [2]《周礼?调人》 [3]《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4]《左传?襄公十一年》 [5]《论语?学而》 [6]《论语?子路》 [7]《孟子?公孙丑下》 [8]《幼学琼林?夫妇》 [9] 陈子昂《座右铭》 [10] 《尚书?尧典》 [11]《中庸》:《礼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3]《辞海》(1976年版)缩印本,第1060页 [14]虞有谦,陈刚.当代中国文化走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4页. [15]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N].文艺报.2001.8.28. [16]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 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10-24 第02版(E-mail:songdongmei68@126.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