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像为何只在天安门广场待了100天?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济南时报 孙华摄本报记者 参加讨论
100多天前的2011年1月11日,悄无声息地,他竖立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门广场内。
    这是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由17吨青铜铸造成的雕像,是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这一区域的历史人物。他西邻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他北望天安门城楼,与高悬的毛主席画像相互可视。他在这一地理位置上的出现,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喧哗声中,他一直默默地站在这里。整整100天后,2011年4月20日,他离开了国博北广场,依然悄无声息。
    各种观点经百日碰撞后,本已渐趋平寂。他悄然一走,喧哗再起。
    4月22日,记者从他的老家山东来到这里与之见面。这位穿越历史时空的老者,依然面带微笑,平静而祥和。
    100天,孔子像来去之间的背后,隐藏着何种故事?
    【国博北门】 孔子像莫名搬家了
    4月22日下午4点,北京细雨阵阵。天安门广场及周边街道,依然人流如织,游客如潮。
    闭馆改造达3年半之久的国博,刚开馆不久,改造一新后,愈显雄浑大气。其北门广场,就在著名的长安街南侧。
    “我们专门来到国博北门广场打算和孔子像合影,孔子像去哪里了?为啥要搬走?”记者发现,不时有北京当地市民或外地游客上前询问馆方人员。
    “刚搬走,4月20日夜间离开的,搬到馆内去了,我们也不知为何搬走了。”面对接连不断的询问,这是馆方外围安保人员近乎于千篇一律的回答。
    记者看到,偌大的北门广场正中,有个直径约几十米的圆形空地,这原本就是孔子像所伫立之处。如今,塑像基座与地面相接处,仅剩几块工程用的布料。偌大的北门广场,显得有些空旷。
    国博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这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天安门广场区域。但一些生活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老北京”,将孔子像之前所在的位置,习惯性地视为天安门广场范围之内,因而国博北门广场这一原本普通的地理位置,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馆内一隅】 孔子像静静立在那里
    4月23日下午1点30分,记者来到国博院内。在西北角“U”形建筑下方的露天空地上,孔子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基座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尚未最终到位。因位置相对较偏且难被发现,塑像周边冷冷清清。
    接受采访时,馆内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此次孔子像搬家,只是根据国博改扩建工程整体设计进行的,在馆内西侧南北庭院设立雕塑园,陆续为中华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之前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
    而根据媒体已有的公开报道,2010年3月,国博馆长吕章申找到现为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的雕塑家吴为山,请他创作一尊孔子像安放在国博北门广场。他认为,国博作为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最高殿堂,理应为这一重要区域增添光彩,增加与这一宏伟而庄严的建筑相应的文化含量。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有一尊孔子像,与国家博物馆的地位、文化象征是相配的。2010年底,孔子像完成。
    在孔子像落成仪式上,吕章申这样阐述竖立孔子像的价值:“我们面对塑像会发出许多对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来去”争议】 解读版本,各不相同
    当国博北门广场悄悄出现了这尊巨大的孔子像后,不少人认为这是国博在为重新开门纳客预热。但很快,这一事件就被社会各阶层人士赋予了各种解读。对于这一发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及公众的反应,国博人员坦言超出了他们的预想。各方争议热烈,支持、反对者兼而有之。
    记者看到,人民网推出的“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调查中,22万多名网友参加了调查,77%的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而支持“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占到了22%。
    一些网友认为,把孔子像竖在这个敏感地带,“不合群、不配套、不适时、不恰当。”一位网友甚至从建筑学角度分析,“作为一尊与国家博物馆建筑配合的雕塑,孔子像的位置很尴尬,首先它不可能放到建筑的西侧对着天安门广场,即便它三层楼高的规模还不足与将近38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抗衡,却会像个墨点似的,打破广场的对称。”
    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教授刘世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颜炳罡、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等13位学者曾联名撰文,支持天安门前立孔子像。他们认为,这是复兴中华文化,彻底解放思想、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象征着中国正在彻底地走向“国家、民族”的认同。
    针对很多人对国博门口孔子像进行政治解读,吕章申曾提醒不要泛政治化,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不要像很多人一样,把孔子像和政治连在一块。和政治没有关系。国家博物馆历史、艺术并重,得有厚重感,你没有一个文化巨人,那你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今天我们应该多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孔子像。”
    尽管如此,各方面的解读仍纷至沓来。但经过100天的沉淀后,喧闹声慢慢归于平静。直到几天前,这尊孔子像突然悄然地离去,争议声再起。
    不少认为“不该在此处立孔子像”的人们,对国博的做法表示认同,并称“这顺应了大多数人的心声”。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示不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王瑞昌发出了“致国博的一封公开信”:既然孔子像已竖立,就不能轻易移走。希望恢复孔子像,或者将其竖立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吸收孔子的思想,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能不继承孔子的智慧。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瑞昌说:“立塑像仅仅是一个象征,立出来说明国家比较重视孔子,重新认识孔子,符合中华几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现在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均与孔子有渊源。我想从普通民众的角度,代表普通人发出声音,让别人知道,立孔子像这个事,还是有人支持的,对立像质疑的声音并不能代表全民的声音,一些年轻人占据着网络资源,他们发出的声音量很大,但质并不高。”
    王瑞昌称,听说孔子像搬迁的消息之后,他立刻给博物馆电子信箱发信,但到现在未收到回复。
    【悬疑未解】 “悄然之举”考验民众想象力
    接受采访时,对“天安门前立孔子像”不管持何态度的人,对此次“孔子像悄然搬家”均感突然,并对国博方面给出的解释存在质疑。
    对于国博的做法,有网友直言:“安放很轻率,搬家也轻率。未公开征集公众意见,招致高声反对;这样悄悄地搬走,又闪了默默支持者的腰。”然而,对于类似的质疑,截至目前国博方面未再公开回应。对于公众想象力的考验,依然在持续。
    在“孔子来去天安门”的喧哗声中,有学者称:考虑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国人文化心态,这样的喧哗也很正常。二十世纪初,我们被动地面对现代化的任务,而西方首先实现了现代化。于是,现代化、西方化与传统与中国之间被置于一种紧张、冲突状态。此后,中国人对孔子、对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陷入焦虑、彷徨之中。
    对于一些悬疑,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被逐渐淡忘,或会露出真相。
    4月23日下午,记者又一次来到国博,跟这尊孔子像道别。一住在前门大街上的“老北京”恰好也在这里,他是了解到近日有关这尊孔子像的争议后,专程来看看的。这位72岁的老人说:“观点也好,争论也好,只要社会安宁,政治清明,老百姓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就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