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商文化的内涵 在人们的心目中,经营曰商,学问曰儒。商,经营也,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商人,唯利是图之经营者,常与“奸”字联系在一起,被蔑称为“奸商”。儒,学问也,柔顺也;儒者,文化修养之深蕴者。二者本不相干,然曾记何时,这貌似两不相干的词被连在了一起,叫“儒商”。结合后的词语,不但没有一丝的牵强和别扭感,而且还有一种柔和、自信、安全的内涵隐于其中。使得人们对“无商不奸”的儒雅商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敬慕和好感,并爱人及物地对其经营的产品产生信任和喜爱,成为其忠实、持久的顾客。儒商也由此自身文化素养的魅力,为自己和企业带来良好的人文效应和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也许这就是中华文化博大兼通的内蕴与中国商人规则的独特融合吧? 这一融合的结果,既可见“儒”之实用性,亦可窥“商”之精明处。然而二者的结合又有表里高低之分。若因“商”而借“儒”一用,则是“精明”出于心计,显于表面,终有虚假之感,难以久长。若融“儒”于心,旨在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使之发于心,形于容,溢于言,以宽和、为善之“儒心”去“商之”,则会产生出超乎预想的特殊效应——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达到了“商”之目的,人文效应则使这种经济效应更持续久长。企业家(商人)的一种文化素质,竟能获得如此多的效益,实在为那么不知者、不具备者而遗憾。 虽然尚无人能给“儒商”一词下出科学的定义,但在人们心目中,那些具有文化涵养、为人亲和、以诚相待、利人利己等素养,并将之作用于商业实践的经营者似乎都可称之为“儒商”。 需要说明的是,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知识学问的人搞经营活动就是儒商了,因为儒商之儒在心、在素质,而不仅仅在于知识学问的多寡。 那么,儒商有哪些文化素质呢? 应该明确,知识学问不等于儒商的文化素养,学历文凭与文化素养有相关之处,但并不等同,有文凭而文化素养不高者不乏其人。具体到我们这里所说的儒商文化素养,就更不是有个学历文凭就可以自以为是的了。儒商文化素质,指的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并善于把这些文化知识转化为其人文心态,且融化在血液中,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和、友善、富有凝聚力、感染力……的一种人文素质。同时还能将自身的这些素质融入其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使企业获得人文和经济双重效益,并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日益发展壮大。这个过程即:文化知识→心态素养→人文素质→企业文化精神→人文效应、经济效益→发展壮大、持久获益。虽然受过高等教育者较易培养出儒商的文化素质,但无学历文凭者也同样可以培养出儒商的文化素质。 二、时代呼唤儒商 古人云:欲得天下者,先得人心。就商而言,欲获大利久利者,必先得人心。何以得之,先修养好自己的文化素质,以己之文化素养融商之经营法则,岂有不成功者? 就个人而言,为了自己的久商久利,“儒儒”又何妨?就宏观而言,商乃国之血液命脉。我们不能说儒商是唯一最好的,但它确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已知的最人文、最可取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人能把企业持久发展下去,壮大起来。通过商界的诸多失败现象,可以预见到那些不具备人文素养或人文素养不完善的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前途命运是黯然的。回顾我国二十余年改革史,八十年代的那些不具或少具文化素养、仅靠机遇和闯劲等起家的暴发户,有生命力的企业尚存几家?其资产还有几何?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当今二十余年来身边的商业兴衰为鉴,岂能使精明的企业家们无动于衷? 做为华人,我们为拥有古人所创造出的如此宝贵实用的文化财富而自豪,也为没能把它融化为更多的企业家的个人文化素养,并促进其为个人、为集体、为国家做出更完美的商业实践而遗憾。如今,随着WTO的加入,国门大开,中国的企业活动已与世界经济大潮渐渐融合,机遇和挑战并存,蛋糕与虎狼俱来。我们的经济管理者们,我们民族经济栋梁的企业家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文化素质对个人、对企业,乃至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自身文化素质的紧迫性,赶快行动起来吧! 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民族崛起的潮流,呼唤着千万个既有现代管理经验,又具中华文化素养的中国儒商! 三、“唐诗宋词”塑造民族儒商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儒商尤其是民族儒商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因此,我们培养儒商、培养富有爱国情感的民族儒商,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儒商素质。 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儒商的部分文化素质,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儒商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的儒商,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