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电影《孔子》的上映,孔子成了热门话题,先是杨澜写了一篇《孔子是“失败者”》的博文,引来了很多人的回应,包括专家、学者与孔家后人。而后《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对影片《孔子》提出质疑,《孔子》的另一编剧何燕江言辞激烈地对鲍鹏山的观点展开炮轰,并称该专家“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由此,又掀起了一场“孔学热”。然而,也有些人借此机会亵渎圣人,骂孔子的文章比比皆是。有人认为,孔子算不上哲学家,只不过是说教者,也有人认为孔子是毒草,害了千千万万中国文人……而我认为,不管孔子为人如何,与孔子有关的儒家却永不会后继无人。因为就算骂着孔子的人,心里也无法摆脱孔子对其深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越是无法摆脱孔子精神与思想的人,越是痛恨孔子。 中国文人为何痛恨孔子?因为孔子精神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积极入世,要做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在孔子的教导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大多数传统文人的理想目标,但作为一个文人,会搞点文学,不一定会做官,能治国平天下的更是寥寥无几。当一些文人仕途不顺的时候,他们便开始怀疑孔子。他们觉得,是孔子让他们积极入世,去追求名利,到头来不但不能治国平天下,反而浪费了大好青春!于是,他们为了平衡心境,或者“入道”,或者“信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告诉自己要“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样,又出现两类人,一类隐居山林,与世无争;一类继续抗争,只能通过辱骂孔子来达到心理平衡。 然而,中国的学者文人就算不读孔子的著作,仍然无法摆脱孔子,孔子的精神与思想早已经融入了中国学者文人的血液。我们不能一味去否定孔子,而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在继承孔子精神和思想的时候,要考虑与现代因素结合,要学以致用,这也是孔子本人所提倡的。有的人全盘否定孔子,想放光自己的“中国血液”,再重新输入“西方血液”。但他们心里也清楚,如真是这样,还能继续活下去吗?因此,这群人往往是流着中国的血液,梦想着西方的血液,甚至痛恨孔子给了他们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和思想。 最近看了一篇博文,竟然提出今天这个文化拔根、价值失序的时代也是孔子造成的,认为中国长期受孔子那种缺乏个性尊严和民众意识的奴隶主义的思想的影响。其实,这不是孔子的问题,也不是儒学的问题,是后人没有继承好。汉代之后,儒学已经不是孔子所提倡的“真儒学”了,统治者赋予了“新儒学”新的内涵,以此对百姓进行奴化教育,从而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体制。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好好领悟孔子思想里面的精华,而不是去否定或者神化孔子。孔子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多人不能真正了解孔子,于丹的心得能得到大众的追捧,足以说明国人的无知与愚昧。 最后,我只想说:不要再拿孔子说事了,孔子死了,李泽厚老了,儒学永远不会后继无人! 作者简介: 罗志渊(笔名:源灏),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祖籍广东兴宁,现居深圳。与林非、史铁生、阿来、莫言、祁人等同入选为2009中国纯文学作家年度人物。创办《明天诗刊》,创办《源灏访谈室》。著有评论集《论见中国》、诗集《源灏诗选》、《彼岸疏影》,品词集《灏诗品词》、杂文集《凝眸》、长篇小说《寻梦凰朝》、《孤零飘落》等。 点击链接=》 儒学永远不会后继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