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采访过的企业家里,信力建应该是最“自在”的一个。 作为一个有近700名教职员工、近万名学生、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敬老院在内有近30所单位的民办教育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不是出外旅游考察,没有朋友来访,他的一天会是这样度过:清早起来后,开上去年新买的宝马7系,来到白云山脚下,泊车,爬山。2个多小时后下山回到办公室,看报纸,上网。中餐后睡个午觉,下午呆到5点多,然后和员工们一样下班回家。 连他自己也说,每天真正的工作时间,只要5分钟就够了。其余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外出考察,三分之一是出国旅游,剩下的三分之一是交接天下文人墨客。 信先生好交文化界朋友,来自京沪、港台以及海外的学术名家和思想明星,只要造访广州,他总能结交拜访,最后成为他的座上宾。与他交往的名家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汪丁丁,颇受尊重的历史学家袁伟时、秦晖,新起的文化学者蒋庆、康晓光…… 信先生是位有心人。笔者采访中无意聊起北京声名不彰的作家王山,他提笔就在记事薄上写下来;提到社会学家郑也夫发行量不高的《信任论》一书,他马上就说:“好啊,能不能请他来广州讲学?” 信力建,广东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之一——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近年来颇有些“不务正业”,除了上述与学界中人交往外,去年他还干了如下几件事:与北京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合作,夏天在福建武夷山开办了“武夷论道”,把思想界的左中右三派代表性学者请到一起,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走向等问题切磋比量;12月间又在广州召开了“儒学会议”,请了陈明等一批儒学派大将参加,为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又加了一炷香。同时还邀请两批学术与新闻界人士,考察欧洲和韩国。 企业家信力建不“安分守己”,时常“越位”,延聘名家广州讲学,开设讲座论坛,支持学术论争,还资助学者著书立说,推进学术在岭南的传播。如能持之长久,应该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 不过,他本人的奇特经历似乎更值得一说:当过红卫兵、上山下乡、参军、考上大学成为78级的一员、工厂秘书、政府官员、银行职员……在干过了30多种职业后,他终于选定了民办教育,作为他的半生志业所在。 这个祖籍东北的广州商人的成长之路,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珠江三角洲他这一代企业家艰难历程的一个缩影。 中大中文系78级 1966年文革爆发时,信力建只有10岁,但对时代的风云动荡已经有所体察:广州街头的大字报、狂欢式的群众大游行、造反派在广州体育场揪斗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还是小学生的信力建,自己也参加了红卫兵,还组织了一支队伍,“自己当二把手”。 在点滴记忆中,信力建有如下片段式的印象: 当时人民桥建成,围绕庆典日期,保皇派和造反派发生了争论。“一派说今天开,另一派说今天不能开。本来保皇派要弄个仪式的,造反派提前把桥给开放了,剪彩搞不成,两派打起来了。” 还有广州著名的“太古仓事件”。“一派在桥那边建了个沙包工事,架设了机关枪,正对大桥。另一派就在革新路的太古仓,找了个号称全国第二的神炮手,连发三炮,均命中目标。据说当场就炸死了好几个人。我经过时还看到墙上有大窟窿。” 有工人干部子弟和农民子弟的争斗。“后来创办‘太阳神’的那帮人,就是我们的邻居,他们经常开着解放牌汽车,司机开车,边上站着两个‘主义兵’,穿着军装,带着枪。两边有时就打泥巴仗。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撞了,撞死了很多人。”…… “医生、司机、猪肉佬”,是当时广州比较受人尊重的职业:司机可以夹带外地物品、在肉店上班可以买到猪肉、医生可以开假条。信力建的父亲是医生,又是广州造纸厂医院的院长,当时的信力建因此多少有些优越感。不过,少年信力建的特权只是有辆自己的单车,结果,“老师和同学还经常借去骑”。 1973年,信力建中学毕业。他们姐弟三人,姐姐眼睛不好,“一户只能留城一个”,因此信力建和弟弟都下乡了。他被分到了广州以北的从化。在农村的两年里,信力建干过各种农活,真正目睹了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年冬天,他被分派看护锅炉,粤北山区的冬天,同样寒风瑟瑟,夜深人静时,实在犯困的他往身上盖张报纸,躺在锅炉盖顶上就睡着了。半夜醒来,后背被锅炉盖烫得红痛,身体其他部位却冻得发青,手脚麻木,牙齿直哆嗦。 当时知青想回城只有两条路:当兵、考大学。不过1975年,已先期回城的信力建却糊里糊涂地成了解放军。“父母要求我去,结果一体检就验上了。” 在广西部队的受训生活终生难忘,尤其是海岛攻占演习。第一次害怕至极:游动的海鱼触到了他身体,以为是炸药要引爆;海底涌动的暗流,带动了炸药,也以为是要爆炸。演习结束时,信力建面色苍白,嘴唇发乌,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不过,军旅生活也给他打开了一扇认知的窗口:“军人的纪律、严格命令,和部队作为一种成熟的行为组织模式,了解了,会对创业有帮助。” 1977年,信力建复员返城。当时工作很难安排,他干过的工种有:锅炉工、电工、维修工…… 从1960年代开始,已开始有逃港者,到70年代人数愈发增多。逃港的方式多种多样:游泳,划舢板,扒车。被抓住了,也就是被遣返,“整火车皮地被拉回来”。信力建也曾考虑过坐闷罐车出逃,但因“怕闷死”、那边也没熟人接应而未果。 1978年初,恢复高考的好消息传来,他边上班边复习,终于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成为78级中的一员。 广东民办教育先行者 那是一段黄金岁月。 “老先生们还穿着长衫,走路一摇三晃;同学们只知道教室、宿舍和课堂,三点一线,路都不拐的。那时还瞧不起香港,认为是文化沙漠,但系里已开了港台文学课,讲白先勇、陈映真……” 大学里,天性自由的信力建非常活跃,参加各个沙龙,高谈国家大事,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还和朋友合办杂志,对经济学的关注也从这一时期开始。不过,他的个人自由主义风格,自然是辅导员“看不顺”的,辅导员经常是一到班上就开问:信力建又到哪里去了! 1982年大学毕业时,信力建果然尝到了对抗辅导员的后果:他被分到了广东电力局的下属企业,而他的同学们,有50%被分到了北京的部委办。这段经历,曾使得他有过“自卑感”,直到90年代事业顺利后才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戏称“出土文物最值钱了”。 分配到那家科级企业后,领导很为他的工作安排发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干部,行政22级,一毕业就是科级待遇。怎么办! 后来他被转到了电力系统的另一家企业做文秘。没多久,广东省委成立“经济工作小组”,也就是后来体改委的前身,信力建被抽调了过去。后来又转到了省工商银行。 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培养了他的宏观视野和用政治眼光观察国情。“老干部都比较左,但还很清廉,没有以后的权钱交易那些。” 不过他也看到了这样一幕:从北京来的高级干部,结束考察返回京城时,收到的礼物有时能装两火车皮,都是冰箱和洗衣机之类的物品。这也是物资匮乏年代解禁后官场的特有场景。 在银行的几年,他直接参与了全省200多个大型项目的融资贷款工作,近距离观察了现代企业运作的幕后过程,对企业的运转过程产生了直接认识。 不过,“不安分”的信力建最后还是放弃了金融业令人羡慕的工作。当时同在银行的要好年轻同事,有7个后来做了行长。时至今日,他对这段辞职经历并不后悔,“(做银行很危险的),一只脚在银行,另一只脚踩在监狱里。” 1989年底,等待出国却卡在签证一关的信力建,拿着全部积蓄2000元,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办起了英语培训班。这是他的创业之始。在他的78级同学中,他是最早下海的。以后又陆续有十多名同学离开体制,投身商海,这十多人的命运走向不一。 信力建赚到的第一桶金,是招生交来的学费3万元。当天晚上拎着钱回家后,他想到的居然是:“(生活窘迫的)同学买奶粉的钱有了”。 1990年底,终于走出国门,来到英国,为了生存,他和两个中国人住在一起,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华人餐馆烤面包的工作。求职时的窘迫和洋人傲慢鄙夷的眼神,信力建迄今记得。 3个月英伦生活后,他返回广州,真正开始投身于民办教育领域,并幸而成功,成了广东民办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儒商 今天的信力建,无疑是成功人士。不过,当他坐在你面前,面带微笑低调回忆过去时,并不张扬和狂傲。这位自述早年还是儒家,推崇出将入相的自我砥砺教育的胜利者,现在更喜欢老庄思想,黄老之学。“一切都要回到生活本源”,除了谈学术思想,对社会时局的看法之外,他还会谈“中医中药,食疗,煲汤,出国旅游”。 总结信力建的创业成功,在时代大势、广州的商业氛围、个人的强硬意志以及必不可少的机遇外,还离不开如下几个重要词汇: 自我学习 信力建好读书,涉猎甚广,“喜欢琢磨现象背后的原因”,小时候就读完家中满柜子的医书,当卫生兵时从部队图书馆借《史记》看,到大学时开始学经济,最后创业,他始终信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放弃与坚持 从事过30多种职业的他,在1990年代还搞过理发店、美容馆、房地产,倒卖过汽车……后来慢慢都放弃了。“英镑的升值机会我看到了,A股和B股的合并,只要投钱进去,就可以翻倍,都没有去炒。”“只有在你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你才能做好。”他自称曾放弃了上市机会,除了多少有一定风险外,“一个亿与十个亿没太大差别”。 商业嗅觉 信力建曾和广东的影视商人邓建国谈合作。借这位炒作大王之力,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与他企业名称相关联的网页一下多了几万条。他资助的学术活动,“武夷论道”、“儒学会议”,除了有塑造企业形象的直接功用外,“自由派与文化保守派的观念交战”等新闻传播热点,本身也极具注意力。 自由与独立 “其实大学一分配就决定了我的命运。我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有自己的观点,不能顺应上级的思路,和整个官场文化是不符合的。”从这一思路出发,他大学期间的自由自在,分配受挫,离开政府机关与银行,出国,直到创业,都是他自发寻找出路、独立掌握个人命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体现。 但作为代价,他家五口人,除了他以外,父母和姐姐弟弟都是党员。直到现在,他都很少和父母交流看法,“十多年来都是这样”,不然,“回家就吵,吃饭就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