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朋自远方来,作为晋人我总是热情而不无自豪地邀请并陪同他们去参观常家庄园——山西建筑规模最大的儒商大院。而每当雄浑而高大的豪宅映入眼帘时,我都会油然而生震憾、遐想和沉思:如此宏大而精美的建筑,是靠什么堆积起来的?当然是财富,而且是巨大的财富。这财富不是靠一代人暴富而来的,而是数代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灌而出的。 中国人常讲,“富不过三代”,而常家庄园的主人却至少富过了七代,保持家业兴旺达二百年以上。常氏家族取得巨大而长久商业成功的原因何在?除了幸逢盛世、赶上了恰克图开市和中俄茶叶贸易大发展的机遇等外因外,内因又是什么?在一次次游历常家庄园、倾听常家创业史讲解和思索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学优则贾:一流儒商精英人才的持续保证 一流人才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人才成就一流的事业。常氏集团能绵延和辉煌200余年,最重要的一个内因就是育人之道的成功,即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人才培养,使得家业开拓与传承有了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优秀儒商精英的保障。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占地60多万平方米,拥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不仅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为当时山西富商民居之首,而且儒家文化气息之浓郁,尚学重教风气之盛亦是山西其他晋商宅院如乔家、曹家、王家等大院难以比拟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难得,更不易培养,尤其是能够统领家族、继承祖业、开创事业的领军人物式的接班人更难培养。为确保后代子孙成才,常家历代当家人严遵“学而优则贾”的祖训,精心打造和传承尚学重教家风,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花心血。游人不难发现:常家庄园中的几十个家庭几乎每支都有书房和书院,供主人看书学习和课教子弟;家族花园中专门建有杏林,置有孔子石像,以孔子“杏坛设教”的历史典故和兴办教育事业的壮举,激励子弟勤奋学习,督促家长重视教育;家办私塾多达17座、家族私塾无论规模、设施、聘教均堪称当时一流;至于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砖雕、木雕、石雕造型,室内文房四宝的陈设,室外梅兰竹菊的养植等,无不让人感受到修身勤学上进的劝勉与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无不让人感受到常家主人们在培养人才和事业接班人上的苦心孤诣。 在传统文化意识中,商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尊儒轻贾之风日久,“学而优则仕”是普遍价值取向,优秀人才多走仕途。像山西的众多商家一样,榆次常氏家族却另辟蹊径,实施了“学而优则贾”和“商读传家”的治家方略,致力于将儒家文化与商业实现完美结合,将家族弟子刻意培养成既精诗书、通礼义,又善管理、会经营,既能创造财富、拥有财富,又有学养、有道德、受社会尊重的儒商精英人才。 我们不妨从常氏家谱的“寿序”、“墓表”、“墓志铭”中看一看常家儒商精英风彩:常氏九世常万达“自少英敏,具干济才”,但放弃考举,从事商业,“事无巨细,便能摒弃区划,悉合机宜……运筹帷幄,克壮其猷,家业日隆。”九世常万育就读家塾时,聪颖勤奋,人们对其制举看好,然而他的母亲却独命其学陶朱,“顺志北上,据先人遗资,经营二十载,家遂丰盈。”十世常怀愉后人评价极高,“初而课读,颖异非常,长而经商,辛苦备至”,“其深藏若虚也,有良贸风;其亿及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十三世常维丰少年就读时,词章精美,考入国子监,又授“游击”实职,但他仍然弃官经商,并取得非凡业绩。 正是这些优秀的儒商精英人物传接力棒似地带领着常氏家族不断创造着商业奇迹,一步步将庞大的常家商业王国推向辉煌。 以义制利:一流儒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流的企业文化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的理念成就一流的企业文化。常氏家族在长达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创业艰难、发展坎坷和曲折道路,遇到过经营失误、内部纷争、资金困难、官吏盘剥、盗匪洗劫等种种困难和劫难,是什么力量使得她均能化险为夷,传承数代而不衰?而同时代的诸多与之一样抓住了中俄茶叶贸易发展良机的商家,却成功一时而未能保持传代辉煌呢? 原因很明朗:常氏家族不仅在人才战略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创造常氏家族企业文化上也保持了巨大的优势。常家主人们创造性地将儒家价值观、儒家伦理道德移植到商业经营中,坚持“以义制利,以利弘义”的理念,严戒“为富不仁、居富不义”的言行,形成了“以儒促商,以商养儒” 、长于守成、长于守富的优秀常氏家族企业文化。今天我们从常家庄园规矩严然、雄浑方正、稳重古朴的建筑风格,勤俭持家、尊师重教、崇德尚义的楹联碑刻,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一应俱全的室内布置等处,特别是历代政府表彰常家义举的牌匾中,均能窥见一斑。 在商业经营中,常家人严守“不取不义之财”的家训,做到货真价实,笃实不欺,靠勤奋、靠克俭、点点滴滴积累财富,靠远走边外、敢为天下先、甘昌风险创造财富。富裕之后,不仅能做到居富思安,坚持勤俭持家,而且居富思义,乐以财富弘仁行义。 常家人不仅重视自己家塾教育,而且关心公益,大力支持官办教育。道光十七年,常家捐助兴建榆次书院,荣获县府奖赠 “崇文尚义” 匾;光绪五年,常家捐助山西官书局刻书,荣获山西巡抚曾国荃奖赠“义关风雅”匾;光绪三十三年,常家以藏书捐赠榆次学堂,荣获山西巡抚恩寿奖赠 “士诵清风” 匾。 常家人不仅关心民间疾苦,而且心系国家社稷安危。光绪三年,山西遭受三百年未遇的特大灾荒,常家在商业同时受巨损的情况下,捐输 3万余金,救济灾民无数,巡抚曾国荃赠常家 “好行其德” 匾予以表彰。光绪二十九年,常家因助清政府善后经费,山西巡抚赵尔巽奉皇上旨赐“乐善好施”匾,获得国家褒奖。当然,对于常家的仁行义举,直接受惠的百姓们和社会各界更是赞不绝口。 富不忘仁,富而好义,不仅为常氏家族赢得了无上荣耀,更树立起了常氏集团的良好对外形象,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深厚社会根基。 正是这种好行仁义、长于守富和守成的优良儒商企业文化,既确保了常家庄园的稳定牢靠、世代相传,又使得常家名满天下,促使常家商业走向大江南北。 商号联锁:铸就信誉至上的晋儒商金字招牌 可以说常家兴于茶,成功的茶叶贸易让常家富可敌国。能将一种商品经营百年以上,没有儒家崇奉的“信”字万万不能;能将一种商品营销海内外,没有强大而极富信誉的商业网络,绝不可能。 始于雍正初年,终于清末,在长达近200年,南起中国福建、江浙、两湖等省,北至俄罗斯及欧亚诸国,险象环生、艰辛备至而又白银如流的“万里茶道”上,常家人不仅能坚持始终,并能不断开拓商域,扩大规模,靠得是什么?除了目光敏锐、胆略过人、采取易货贸易方略、用足清政府给赴俄边贸商人开创的一切便利等外,更重要的是能坚持以质取胜,以信为本,精心铸造商誉优良的商号。 常家人不仅精心确保茶叶的采购、加工质量,而且在保证茶叶运输中的质量上也用尽心力,为防止茶叶在长途中因日晒雨淋走味,常家人不惜加大成本,将散茶集装在特制的铅罐内,再置于骆驼所驼的木箱中。正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重质量、讲信义,得到俄国和欧亚诸国广大外商及政府的重视与信任,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上乌金斯克、聂尔庆斯克等十余城市,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一一开设了他们的茶庄分号。 常家为适应业务快速发展和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不断创立新商号,在原先“大德玉”的基础上,在道光年间新建“大升玉”、“大泉玉”,同治五年增设“大美玉”,光绪五年增设“独慎玉”,形成常氏一门五联号并进俄国的格局。以上“五大玉”商号与国内北方商号“大涌玉”、“大顺玉”、“大昌玉”、“三德玉”、“保和玉”、“泰和玉”等统称为北常“十二玉”。而带“昌””字的南常“十大昌”商号则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国内南方地区。 这些相互联锁、遥相呼应、信誉卓著的商号极大地推动了中俄贸易的发展,给常家带来了滚滚财富,筑起了让时人钦羡不已、令今人惊叹不绝的常家庄园。 而耗资巨大、占地巨大、规模巨大浸透着浓郁儒家文化的常家庄园,不仅起到了庇护、养育、安顿常家人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常家庄园也是实力的象征,资信的象征,是常家拓展商业最好的招牌,是常氏家族最大和信誉最著的“商号”和大后方。 常家庄园是一个家,一个养育常家世世代代的家,常家庄园也是一个学校,一个培养儒商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了一流的儒商精英。常家庄园是一个家,一个能够抚慰常家创业者疲惫身心的家,常家庄园也是一个酿窖,一个能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与商业结合在一起,酝酿发酵,酿制出一流的儒商企业文化。常家庄园是一个家,一个足以告慰先祖、令后人深以为豪的家,同时,常家庄园又是一块招牌,一个让人感到心里踏实、让人信赖、能够打动下人心的金字招牌。也许这才是让我观之游之不疲,为之屡屡震憾、遐想与沉思的真正原因。也由此对晋儒商之道从育人之道、居富之道、取财之道三个层面略有所悟。 (此文为《新晋商》2006年特约稿;作者系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山西省当代儒商联谊会执行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