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的现代价值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去年11月份举行的儒学与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学术会议,突出的一点是学者们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周桂钿教授认为,民本主义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为“善为众主,而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发展成现代的人民代表制度,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形式”,它可以照顾弱势群体,保护少数,更具合理性。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是民主的实质内容,西方民主选举是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将是最好的民主制度。 葛荣晋教授针对孔子论仁及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他认为“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狭义性的说明,是他对“仁”的最本质内涵的规定。由“仁”的这一本质内涵向外拓展,可以引申出人的许多美德,其内涵极为丰富。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的道德范畴体系,既包括有人的认知心理、语言仪表、道德感情、行为动机等主观因素,也包含有人的道德行为的客观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在“仁”的外延上,孔子在《论语》中内在地蕴含有“自爱”、“亲亲”、“仁民”、“爱物”四个层次。这里不仅有人类之爱,也有宇宙之爱,含有社会伦理,也含有生态伦理。它是一个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推展过程。孔子所谓“仁爱”,在阶级社会里,虽具有抽象的、空想的性质,但它所蕴含的尚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并由它在中国历史上所铸造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最具闪光的民族之魂。同时,它所包含的民本主义,也是现代人用以构建中国式民主的重要文化资源。 周秉高教授认为,儒家学说注重实践,儒家历来崇礼,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儒家学派极少空洞抽象的说教,大量的是直接设立各种制度、规范,然后叫人实行。儒家礼教注重实践,这是一个优良的传统。黄卓越教授则从儒学在多元主义框架下的路径探索、差异政治对儒学的挑战与回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学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黄震云、马宗昌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与价值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民族团结、艰苦创业、中华文明一体化思想。2.爱国主义思想。3.富国强民思想。4.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天下归仁的大一统思想。5.为政以德理礼法并施的政治思想、举贤授能的人才思想。6.以人为本、经世致用的人文思想。7.有教无类、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8.义利统一的价值思想和尊礼尚施的唯物思想。9.适应变革的发展思想、制天命用之的科学思想。10.真善美和谐的美学思想。 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统中重要学者的思想内涵的探析也是专家们关注的议题。赵敏俐教授认为,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由三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思想中承继发展而来,其思想核心“仁”直指人本性中最核心的东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与封建文化既有相统一之处,又在许多方面相互对立。因此对于二者,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以“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孔子学说,它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它是人的伦理道德原则(人道主义)的最终根据,人类社会政治原则的最终根据,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据。董运庭教授认为,当下我们解读孔子以及儒学,应当“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从历史上和事实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廓清不同历史阶段从不同立场对孔子及儒学进行解读所造成的迷雾。黄震云教授认为,学术界对孔子的法治思想有所误解与估价不足。而事实上,孔子的司法实践和法制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的,也是根本的组成部分。早期的孔子的思想以法为主,后期的孔子思想主张以道德为主,法以济礼。法制思想始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对其的正确解读是我们全面认识与更好地继承发展儒家思想所必需的首要任务。方铭教授对《剧秦美新》一书之真伪和思想内涵进行了考辩与分析,肯定了《剧秦美新》的真实性与思想的进步性。从历史的发展的立场来看,扬雄作《剧秦美新》,正说明早期儒家思想家继承孔子、孟轲圣人革命、诛一独夫、贵戚之卿可以推翻昏君之意见,在君臣观念和社会革命立场上表现出进步性和民主性。由此可见,《剧秦美新》不是扬雄一生之污点,而是他进步思想的体现。 对《诗经·曹风·鸤鸠》篇之诗旨,姚小鸥教授进行了辨析,认为篇中着重谈了这位国君服饰端正,隐含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古人的观念中,仪容不但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而且对国家的治乱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能等闲视之。《鸤鸠》一篇不但表达了对良好领袖的称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对我们认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有一定作用。 对于一向认为没有逻辑关联的《论语》首章“学而”的首句,廖名春教授进行了解析。认为“学而”章三句是义理连贯的整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学了立论而即是实习获得新知,是最令人愉悦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说其新知为人们普遍接受,令人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别人不了解其新知,作为君子也不应该怨恨。因为寻求“新知”是为了修身,乃“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所以将“学而”放置在《论语》的开篇,是编者倾向于儒家中的“内圣”之学的结果。这就定义了《论语》与孔子之学的性质,确立了“内圣”一派在儒学诸派中的正统地位。由此而见,读懂“学而”章,透过其表层义把握其深层含义,对于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孔子及儒学,其基本观点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在21世纪中国新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孔子及儒学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对其加以吸收利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