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思想与相似论原理关系之初步探讨提纲 (张光鉴)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当代儒学研究会专稿 张光鉴 参加讨论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张光鉴
    一、我们先从孔子论语中提出“仁”的学说重要意义来进行探讨。论语共20篇,其中就有14篇涉及对“仁”的论述。
    ㈠ 国内著名学者对孔子思想“仁”学说的重要性的初步分析
    ⑴胡适认为,孔子思想提出“仁”学的认识论注重于推论,注重思虑,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而是要培养人的道德和品行,要人尽“仁”道,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⑵儒学大师梁漱溟认为孔子的人生哲学是所谓生生之谓易。孔子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并认为孔子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是直觉主义,他最敏锐的直觉到人生中关于“仁”者爱人的重要社会意义。
    ⑶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说:“孔子之‘仁’即乃人之性情真实的及合理的内在流露。”亦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⑷范文谰在《中国通史》中说孔子的“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
    ⑸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乃是以“仁”为核心,含义是克己而为的一种利他行为。“人”是人民大众,“爱人”为“仁”,因此,他的仁道实为大众的行为,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也就是人的发现。
    二、  关于“仁”的实质探讨和问题
    ㈠ 孔子关于人性在论语十四篇中说到仁的有关论述不下四十九处,但聪明绝顶的子贡却深刻的感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篇)。
    ㈡ 论语在十七篇阳货篇,为此问题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贡可能这里和孔子在讨论天理有关的问题,这实际上不但使当时的子贡不解孔子之人性和天理之关系的道理,就是今天对儒家人性天理与天人合一更深层次上的理解,亦是很难说的得清楚的一个大事,这的确不得不使我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因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人由情绪→感情→伦理→社会道理乃是一个由底而顶,再由顶而底的双向信息处理的巨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孔子不可能说的清楚。至于四时之变化,生物之繁衍的相似规律更不可能说的清。但孔子从社会丰富的宏观实践中,悟出的道理是很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乃是儒家很宝贵的文化财富。
    三、 我想从相似论原理这个角度出发来阐述孔子提出人性之根本“仁”怎样又能和天理相通来进行初步的讨论。参与《相似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㈠从孟子与告子辩论中看孟子是如何回答人性与自然界之理是如何通过相似性而贯通的。
    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即人皆相似也);侧隐之心,仁也。
    ⑵差恶之似,人皆有之(即人皆相似也);羞恶之心,羞晋之心,义也。
    ⑶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即人皆相似也),恭敬之心,礼也。
    ⑷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人皆相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还认为以上“人”的这种心理表现“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并进一步人从人生理上的相似性必来进行论证。
    ⑴故凡同类者具相似也,何独致于人而疑之?
    ⑵屡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⑶致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⑷惟目亦仍然,致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即眼睛的视觉有相似性)
    四、 从相似论的角度探讨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伟大思想。
    ㈠ 强调在学习前人知识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亲身的体验进行相似的变异和创新。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⑶“予一以贯之”重视综合的相似重组,圆融贯通之道。
    ㈡强调学习要与思维活动相结合,实际上是说不单要学习知识,更要加强思维活动中如何去调用自己已有知识的能力,形成相似性的概念、范畴和规律,提高自己的认知创新的能力。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⑶“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⑸“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
    ㈢ 强调知识,行为,做人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知、行、做人内在自然而然的高度相似组合。
    ⑴“始吾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令吾人也听其而观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⑵做人要在行为上达到,“己所勿欲,勿施予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
    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⑷“予以四教文、行、忠、信。”内容包括《诗》、《书》、《礼》、《乐》。
    ㈣重视学习知识上的相似迁移和创新
    ⑴“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
    ⑵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熟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以学习的知识能否做到相似迁移是孔子衡量人学习的成败关键!
    ㈤ 学以致用,重视知识和行为的实践,重视知识与道德修养相互相成的相似匹配。
    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批评子路学了不能用于实践。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⑶“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⑷“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从以孟子的人性论述去了解,我国著名的新儒学家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为什么要进一步去探讨佛学中的唯论识论与儒家思想是如何沟通的。
    五、反思我们对历史儒家文化在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研究当前国外新儒学思想中的合理思维和观点,来改进我们的认识。
    六、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和特点。将儒、释、道融汇贯通的深刻道理,并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参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