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近日学事与心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未知 东超 参加讨论

    近日学事与心事
    
    一
    12月18日,承蒙陈明兄的邀请,我得以参加《原道》十周年纪念研讨会。根据会议安排,我在下午做了十分钟发言。考虑到原道网上近一年来的一些讨论,考虑到一些朋友可能对我某些观点有不同意见,我仅简单讲了自己两篇文章《“奇思妙想的”的复古主义》和《试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目的自然是希望不同意见能面对面地说出来,并能深入地讨论一下。当我并不太准确地表达完我的想法,果然有些友人向我提出一些问题。对此,我的内心深怀谢意。
    首先是干春松兄作为主持人进行了简单的点评,他对我提出以香港孔教学院为例来证明儒教在中国不可行是否妥当的问题。然后是陈明兄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对立面应该是什么;中国来日的思想道路应该是什么。其后,又有两位我不认识的先生较为激烈地批评了我对蒋庆的批评。我当时就对这两位先生进行了回答,并有些鲁莽地指出一位的批评“没有多少力量”,指出另一位的思路有些“形而上学”。然后回答了陈兄的问题:文化相对主义就是过分夸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压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普同性、融通性。与此相对立的可以列出两种观点:一种是过分夸大民族文化之间的普同性、融通性,否认民族文化在现时代存在的差异性,其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另一种是注意到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普同性,既存在隔绝处,又存在融通性。但在目前全球化的态势下,普同性和融通性的一面正展现出巨大的抬升力量。中国未来思想道路的形式符号最好是“中国文化”,而不是儒教。由于当时有些学者插话,我自己思路也不太清晰,干兄的问题便忘掉回答,今天想起来仍然心存歉意。
    会后在一片人声嘈杂之中,杨帆先生批评了我几句。他的意思之一是蒋庆属于我的师辈,对他应该尊重,不应该说他“缺乏常识”、“违背基本逻辑”;他的意思之二是我自己的话存在矛盾。对此,我进行了一些解释并和他讨论了几句对中国当代的看法。其后我和批评我的两位年轻学者聊了几句,我欢迎他们的批评,并笑说:“如果还想和我讨论,我可以请饭。”
    二
    从这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及近一年多在网上的讨论来看,有些论者对于我对蒋庆和康晓光先生的批评有着较为强烈的不满。不同于一些友人较为理性、较为民主的讨论态度,这些论者表现出相当的情绪化。对此,我想在此讨人烦地议论几句。
    对我情绪的来源之一当是我批评蒋庆先生的《“奇思妙想的”的复古主义》一文引起的。这篇五千字的小文中包含着我的一些情绪,这种情绪来自于对蒋先生那本缺乏常识和违背基本逻辑的《政治儒学》的不满,也来自对这本相当糟糕的书却能大行其道且多人为之捧场的不满。坦率地说,我认为思想界对蒋庆的一些怪诞说法听之任之人似显不负责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正是由于当时的不满情结,《“奇思妙想的”的复古主义》传递出一种情绪化的心境。但是,即使今天回想起来,我仍然认为这些情绪应用到蒋庆身上是恰当的,对他那些怪诞说法予以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评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加重批评的力度。当然,如果今天我再写那篇文章,我从自己学术风致的培养方面考虑可以适当地减弱当时的情绪化,我会用更为平和的话语来表述当时的一些想法。不过我自信的是,即使这些带有情绪的批评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句不能成立,我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我的观点,这还包括该文在《博览群书》发表时听从编辑意见而删节的话。而且,至今我没有听到、见到有力的反批评,既包括事实方面也包括逻辑方面。有趣的是,某些论者却因此对我生出“深仇大恨”似的情绪,这在原道网的一些讨论可以看出来,在《原道》十周年纪念会上也可以听出来。如果站在这些论者的立场,他们对我抱有情绪的理由之一似乎是我没有看过或看懂蒋庆的东西就乱批评,在会上就有和我发生辩论的朋友问我是否看过蒋庆的《政治儒学》。对此,我不想回答,蒋庆那点浅显的东西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他们对我抱有情绪的理由之二似乎是我想借批蒋庆出名,在会上我就听到有人这样暗示。对此我可以有两种回答,反应比较激烈的一种回答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且是完全凭空猜忌的小人之心。有人认为我说蒋庆“缺乏常识”、“违背基本逻辑”就是想出名,我真是找不出任何一点哪怕是站在他们角度上的根据来。因为缺乏常识和违背基本逻辑是蒋庆书中清楚明白的事实(可见拙文),并非我给蒋庆“扣上的帽子”。如果蒋庆本人或其他维护蒋庆的论者认为我所说不实,可以给我指出来。这里只是一个事实判断的的问题,和“想出名”有什么关系呢?客观地说,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从未想到过会带来什么名声,倒是多少有些担心是不是会得罪人,结果却果真如此。我反应比较平和的一种回答是:事实摆在那里,公道自在人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罢。在近一年多在网上的讨论中,我一直采取第二种方式,在此及今后我仍将采取第二种方式。而之所以在此说出第一种回答的话,除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屡次“吃”一些不敬之语而心积不快的因素外,还和最近发生的另一件事有关。那就是我贴在华夏复兴网上的两篇文章不知被谁删除了,该网曾怀疑是我自己所为并问我原因,后来大致认定可能是有人用技术手段来捣乱。话到此处,不禁略生愤懑和感慨:刘某何辜?竟会遭人用技术手段对付;刘某何幸?竟值得一些朋友这样“看重”;刘某何畏?仍将坚持言我所是、守我所信好了。而我之所是、所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百姓福祉、家国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