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一编 自己读 按照过去的说法,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那一茬人。读的是与共和国成长同步的书。青少年时代,没见过《论语》,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大家伙儿一起批判过孔夫子,是照着报纸念的。在中小学教语文课,天天拿着报纸到课堂上念。八十年代后,始见到书店里有《论语》卖,想起过去批判,买一本读读,没有引起兴趣来。虽然失望,心里总觉得内中有宝,就坚持断断续续读,可是一直读不出眉目。九十年代,别的书都难以引起兴趣了,仍继续读《论语》,想从其中读出明白。年纪大了,不能整体融会,一直模模糊湖,不能清楚。为了弄明白孔夫子讲的“仁”“礼”“孝”等到底是什么,就把有关章句摘出来单独读。后来,只理解这些还不明白,就把全书五百章都编了一下。心里想,如果仍读不明白,就放弃吧。看来《论语》不能复读了。 我是读《论语》的小学生,就按小学生的理解编顺序。明本第一,明学第二,明正第三,君子第四。读到这里,成君子独立人格,算是“内圣”了。明孝第五,明礼第六,明仁第七,为政第八。读到这里,明白如何为政,算是“外王”了。夫子曰第九,分“德”“言”“行”“人”。弟子曰第十,分“曾子曰”“有子曰”“子夏曰”“子游曰”“子张曰”。这两篇继续巩固。以上是上卷,讲理论。下卷,是实践。仁者颜回,智者子贡,勇者子路;夫子与弟子,夫子答弟子,夫子行事,夫子礼仪,夫子自论;夫子评议,尧曰。排列完毕,读一读,忽然明白。索性注一注,没想到出来不少新义。 当时很高兴。我想,我能明白,别人也一定能明白。我喜欢读,别人也可能喜欢读。就想找一个地方试试。 先锋学校实验 从北京寻到广州,没找到地方。去年四月,在家门口找到了地方。我们郑州市有一个“少年先锋学校”,当时正在学生中推广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声律启蒙》、《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老子》、《庄子》、《唐诗宋词》、《论语》等,已经提倡和推行了好几年。正好刚刚开设了一间“国学启蒙馆”,让学生到里面读《论语》、《老子》。去年四月,我找到校长任晓林,到国学馆挂了个“顾问”的名字。 在先锋学校的支持下,我把新编的《论语》前四篇,用活页印出。共83章,1800多字。哪一班想读就发给,想到国学馆读也行。学生问了就给讲一讲。没有要求,全是自愿。有几个班的班主任,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读,每周抽出一节自习,到国学馆上“国学课”。五月份读了一个月,六月份进入复习考试,停了下来。以下是几个实验班一个月的诵读结果: 小学三五班,班主任陈宝玲。一个月课余时间,全班背完四篇。(该班升四年级后继续读,上学期背完八篇,读完半部《论语》十篇。)接任前是差班,很快变成优秀班。 三四班,班主任侯超(兼国学馆主持)。学生除背完四篇,还背了《老子》等。(升级后继续背《老子》等)班风很好。 四一班,班主任张子秋。四周时间,全班轻松背完四篇。 四三班,班主任秦志红。四周时间,全班轻松背完四篇。 四二班,班主任史小燕。全班按原本诵读,每周到国学馆问一次,热情很高。 二五班,班主任刘永秀。该学期读《老子》,升三年级后读新编《论语》,在班上读,一学期读完半部。 三三班,班主任白雪。升四年级后学生读新本,反复诵读前四章,班风好,学生气质、精神好。 经过实验得知,小学生年级越高,背得越快。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增强,能理解着读,听讲欲望高,记得快,问的多,常能理解出新义来。 国学馆不在先锋学校院内,在其教师公寓一楼,临街,隔“天明路”和学校大门相对。有四间大。馆内北墙,面南是一幅占满墙壁的孔子画像。室内铺地毯,设仿古课桌。每张桌上,都放有《四库全书》、《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铺书画毡。墙上挂国画、书法。 学生是这样到国学馆读国学的: 某班学生从校园排队带来,穿越马路,我在国学馆门口迎候。 学生在门外列队,齐声问:“老师好!”鞠躬敬礼。 我答:“同学们好!欢迎到来。”向学生鞠躬还礼。 学生入座后,我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同学们站起。 班长喊:“礼仪!”同学们齐声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这时我还不答礼,学生还不能坐下。班长要说“子曰”,学生齐背一章《论语》。然后再说“子曰”,学生再背一章。如是者三。所背每节课不一样,都是每篇的前三章。 背完了,我说:“谢谢!”向学生鞠躬还礼。学生坐下,国学课正式开始。 学生都极其安静。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了什么叫“敬”。 学生无比可爱,一个个腰骨笔直,面容俨若思。我总要先夸几句。然后学生集体背诵,把读过的分几次背完。每停一次,可以有一个学生问一句,我给解释一下,接着继续背。新课则要求学生先齐读,学生读完了,我把学生读错的字音纠正一下。接着,学生问,我或略解释,或只告诉学生如何在家里、在学校使用。如此而已,重在诵读。 下课时的礼仪是这样的: 我说:“下课!”班长喊:“起立!”学生站起。 班长喊:“礼仪!”同学们说:“君子慎始敬终。” 班长又喊“子曰”,同学们背规定的一句《论语》。各班规定不同,由班上规定。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时,我说:“君子慎始敬终。谢谢!”鞠躬还礼。 同学们收拾桌面,检查地面,拿好东西,一切回复原样,离开国学馆。 去年五月份,正是“非典”时期,各单位“戒严”。在这种环境下,国学馆开课了。到国学馆上课的班级,学生都非常高兴。班主任和学生一块儿学。因为即使大学毕业生,对《论语》之知,也近于“文盲”。我更高兴。因为我看见了,我亲历了,所以我知道了:只要组织得当,讲解得法,学生就会很喜欢读《论语》,而且背得很快。马上就能用来改变气质,指导学习、生活。没有经历其境的局外人,即使近在咫尺,也是怎么也料想不到的。 六月份学生进入总复习,准备“教育部教材”的考试,停了下来。我编的章次,经以上班级和另几个班的实验,效果始料不及。 新编因为同类归类,最适宜四年级以上学生读。学生边背边想,背完一章,能推出下一章如何开头。原版则需死记顺序,背着较慢。讲是学生继续背的加油站。老师和学生必须互动,讲和背必须互动。虽是小学生,也是不能逼迫的。不懂不喜欢,他就不背。一定要让他背,多数学生背二、三十章就会停下来,背不动了。近些年来不少儿童读《论语》,因为没人用讲去推动,没能继续读下去。读《论语》,不可搞“半拉子工程”,读就读完至少半部,会背,人才能变新。如果互动下去,四年级以上班级,一学期可以背完半部《论语》,气象就出来了。否则,学生读上几年,仍然在前几篇打转,作用出不来。讲是为了促进背,讲一章两章,学生高兴,喜欢,就会带动一篇背完。只有背下来,才会见实际效果。学生气质变,班风变,学生、家长、老师都高兴。如果按年级上集体课,集体背集体问集体讲,则效果更好。 后来有的班,上课前还加进了“养威仪”和“静省”的礼仪形式,实验效果也很好。 讲读例举 除了上、下课礼仪学生喜欢外,学生还喜欢我夸他们。我夸学生,完全出自内心。事先也没想过要夸他们,都是因境生情,因情生言。每次夸的也都不一样。事后他们老师说,“俺班学生就想听你夸,等着上国学课”,我才想到夸了他们。 比如学生排队进入国学馆,上课礼仪结束,学生坐下。我心里高兴,就说:“刚才进入国学馆的是什么?别人看是四五班,我看是排着队的小太阳。现在,我仔细观察各位同学红扑扑的脸庞,又发现比太阳还光明,还美丽。人类,是天地宇宙的杰作。现在,更杰出的创造物到来了,你们出现了。世界,因为你们的到来而充满希望。你们读《论语》,中华民族响彻了2500年的同一种读书声,在中断了近百年后,又重新接续了起来。这声音向人类宣告:中华文化不会死,她重生了。能读《论语》,能父母所不能,你们高兴,你们的爸爸妈妈高兴,你们的祖先高兴,老师我也高兴。你说,老师,你为什么不笑?我说,不笑,才最高兴。你的爸爸妈妈盯着你,你的祖先看着你,都没有笑。他们太高兴,忘了笑。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明白。现在,我们把2500年的读书声接续起来!” 举出几个讲读互动的例子。 学生问“君子不重则不威”,我这样说:“君子指人格独立的人。不重则不威,‘则’不是‘又’,是‘就’。先师不是让你做既不重又不威的人,而是告诉你‘不重的人就不会威’的道理,让你做又重又威的人。威人,别人见了就重视,重看,又敬,又怕。老虎,威,百兽敬畏。小白兔,不威,没人害怕,还敢欺负。老虎的威是动物之威:个头大,身体重,声音响,跑得快,有爪牙,能吃动物,敢吃大活人。我们是士君子之威,文明人之威,没有老虎的野蛮,却比老虎还厉害。孔夫子在这一章书里讲了四句,让你从四方面致重达威,达文明人之威。我们照着做,小小年纪,大人见了也敬畏三分,因为你内里有货,威气逼人,谁还敢小看你?” “威必有仪,脸上身上都能看见。威要内外俱练,身心双修。视听言动,都不能忘了你是威人,不是弱者。” 说话期间,同学们一个比一个坐得直,一个比一个庄重。 有学生问“言忠信,行笃敬”,我讲了后他又说:“那不适应社会咋办?”我说:“社会上有教人走小道的许多方法,孔夫子教的是走大道。你看那猴子,在森林里走小道,趴在地上,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一枝树枝到另一枝树枝。你逮住一只,放到大马路上,他东张西望,找不到石头跳,找不到树枝攀,很害怕,要找缝隙钻。你踩住他的脚,把他身体拉直,说:‘站起来走,达尔文先生说啦,你会变成人的。’他扭扭捏捏,死活不从。你又教育他:‘猴子是从站直身体变成人的,人是从走在大路上开始创造文明的。’他听不懂,直摇头,坚持继续当猴子。走小道,让人一直走向破窑洞,废品站,茅草屋;家庭落后,国家落后,民族落后。走大道,让人一直走进汽车,走进飞机,走进高楼大厦;家富国强,民族腾飞。社会上那些走小道,是培养猴子的方法,教出的是三流人材,建设的是三流国家。有的父母傻,认为那办法不赖,用来教孩子,糊涂呀!让社会上的一些人,做三流人材吧!我们要言忠信,行笃敬,做一流人材。” 一个孩子把发的活页用力摁到桌上,坐得更直。接着放声背诵起来。 学生问“无友不如己者”,我知道学生不同意,这样说:“讲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墨子。咱们河南有个鲁山县,那里的人都说,墨子是鲁山县人。因为史书上记载,墨子是鲁国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开始被封在鲁山,一百里大。后来立了大功,封到曲阜,七百里大。鲁山叫西鲁国,曲阜叫东鲁国。墨子瘦高个,黑面庞,整天领着学生,在各国跑来跑去,说:别打了,别打了,兼爱非攻。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家。直累得头发快掉光了,叫‘摩顶’;鞋底跑烂了,露着圆圆的脚后跟,叫‘放踵’。他这人好哭。我们的祖先都是‘任性’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比如孔子,学生颜回死了,他就哭得好痛,门弟子扶都扶不起来。孔夫子想笑就笑,不过常常以唱歌弹琴代替笑。咱们就变了,小时侯刚张嘴哭,爸爸妈妈就是一巴掌:‘憋住!’长到你们这么大,不会哭了,还保留着会笑。上课你刚一笑,老师照头上就是一闷棍:‘笑什么?笑我讲得不好?笑我长得不咋着?’你又憋住了。等到长到我这年纪,笑也不会了,哭也不会了,全退化了,只剩下目光茫然。墨子当了老师还会哭。一天,他看见几个农妇在染布。丝织成的洁白的布,放到苍颜色里,拿出来就变成青了;放到土颜色里,拿出来就变成黄了。墨子放声大哭起来。学生劝他,他边哭别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本领要小心选择呀!’‘术’要小心,选择;交友也要小心选择。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你看孔夫子谈交友,用了个‘毋友不如己’,是说不要交不如己的朋友。又用了个‘无友不如己’,是说,交上了,就看朋友的优点,向他的优点学习。朋友的缺点,用来省示自己,避免出现。够全面了吧。”讲时随手写下关键字,使学生看清思路,能顺字而思。 有学生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书最难讲。我先让学生讲。学生必定把“为”讲成“为了”。因为他整天都处在“为了为了”的“教育”中。 我说:“不对。整本《论语》,‘为’都念上声,第二声,是动词,不是介词。‘为’怎么‘动’,要看在哪一句。‘为己’,是这样动的:是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实行自己,完成自己。《论语》谈‘为己’,还有其它说法:克(能)己,由己,行己,修己,恭己,求诸(之于)己,己立,己达。这些加起来,就是‘为己’。这就是独立人格,这就是个性,这就是自我完成,这就是启蒙。什么是‘己’?‘己’是古代的‘校弓器’,用来矫正弓的。他校校调调,弓就把箭射准了。要不,是个歪弓,本来朝天上射大雕呢,却射在自家老黄牛肚子上。你看‘己’长的样子:上边方方正正,下边有弯有钩。祖先出门打猎前,挟箭持弓,拿出己来。己就绑在衣带上,用完再绑上。这里量量,那里彆彆,再不然钩一家伙。弓正好了,驱车来到原野。你看他那威风凛凛的样子:宽衣大袖,又是蚕丝织的,秋风吹来(古人狩猎有时,必在秋后,繁衍时节不伤动物),飘飘如仙。眉毛都向上撩着,(因为古人头顶束发,头发一束紧,眉毛就撩了起来。现在咱们都是西式发型,变成低眉顺眼。)长胡子迎风飘扬,一看象个天神。弯弓搭箭,‘嗖’的望空一射,‘吧哒’,天上掉下两只大雁。这就是‘己’的好处。为什么掉下两只,因为古人射雁,箭尾必系丝绳,叫‘弋’叫‘缴’。箭射住了,弋甩过去,缠住鸟,一只两只大雁掉下来。我现在在讲,你心随箭往,就是正在‘为己’。什么是己?大概是人生而有之的天性,天心,天德。在哪里?哪儿都有。你摸一摸己,是衣服。掐一恰,是皮肉。拍一拍,是心。往上拍,是大脑。动一动,写了一行字,是为己。想一想,去做一件事,是为己。你坐着没动,心能飞到大雁的翅膀上,是在为己。现在你到了北京,到了太空,心到你也到,你为己的能力真强。长大了你心有所成,手亦随之,身亦行之,干出一番大事业,你是个为己、立己、成己的独立人!” “为己,为人,两种学者。是选其一,还是一主一从,还是两者兼顾,孔夫子没有说,让你的独立意志去选择。” 你一定觉得学生听不懂。不要紧,学生听着好就行。看着学生眼睛,深了浅点儿,浅了深点儿,不断变动。你把桂林山水描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有时候还不如说一句“那地方真好”,让人只得到一个“好”印象。学生高兴就行。朦朦胧胧,一样高兴。学生一直读“小马过河”类一读就懂的书,《论语》便显出魅力。《论语》是读一生的书,撩开一角,便有魅力。 学生常能解释出专家注不出的新义。 四年级一个学生讲“学而”三句,说:“你好好学习,学得好,就会自己高兴。再学得好,会有人来学习你,和你交朋友,你更高兴。别人不知道你,你别急,看淡些,继续学,别人知道不知道都平淡,别人也看不出你高兴不高兴,你就成大人物了。”我说:“从哪儿读的?”他说:“不知道。”我说:“看来《论语》不须专家注解了,咱们学生自己注解。” 四年级一个学生,一天午饭后来到国学馆。学生没有老师带领,为了安全,是不准出校门的。他说:“老师,‘君子不器’是啥意思?”我讲了讲。他忽然说:“孔子又说‘及其使人也,器之’,说子贡是‘器也’。”我没料到,但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说:“孔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先成器,后不器。还有一些。‘人不知而不愠’,是先愠接着不愠。只是不愠,是阿Q。整天愠,是怨妇。要实现转化,愠而不愠。其它如,‘仁者不忧’,是忧而不忧。‘智者不惑’,是惑而不惑。‘勇者不惧’,是惧而不惧。完全不忧不惑不惧的,是傻子和动物。你拿刀子去找老虎,他保证不惧。人出入于两者之间,能够转化,就会不断进取。”他好象从没听过,站在那里不动。我扶着他过了马路。 四二班集体来问,下课了走出国学馆。忽然后边一个男骇儿说,“老师,我握你手!”接着又有三个学生过来。我们一起握手。孩子的手,小巧,温热,柔软,细腻。那主动伸出的手告诉我:《论语》可以复读了。 我不过教了他们一两节课,从校园走过,就会听到一连串问好声。有的远远招手,有的深深一躬。过去我教过近二十年中小学,从来没经历过这个。我心里很清楚,是因为我教了他们《论语》。 三年级一个女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叫你‘爷爷’,你答应吗?”我说:“答应。”几天后她见到我,说:“我已经告诉我爸爸妈妈啦,我就叫你‘爷爷’。”接着她就叫了一声。 我到校园食堂吃晚饭,四五班三个女同学挤在一起,对我说:“我们当你的女儿吧。”我还没有答应,一个同学就喊了一声“爸爸”。 我从校园经过,四三班正在上体育课,远远地一齐招起手来,喊起来“申老师好”。盛情难却,我走过去,把带队的班长高高抱起来。“你代表四三班”,我抱着他拍着他说,“你最优秀!你的家庭,因你而荣耀!我们的祖国,因你扪而腾飞!”同学们纷纷说:“等着你上《论语》课。”班上有一个蓝眼睛的美国男孩,名叫凯勒,翘着大拇指,躬下腰来,一字一顿地对我说:“一定一定,等你等你。”目光亮晶晶的。美国少年也痴迷。 我离开时,又是一片“申老师再见”。 这是《论语》的魅力。 国学百花开 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在先锋学校全面铺开,各班诵读,百花纷呈。我写了一首《修身歌》,侯超老师带领的四三班首先诵读起来。许多班级也诵读,作为上课时的“课前诵”。 少年修身歌天地灵秀生成我,智仁勇德在我中。 天之历数在我身,担负人生大使命。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学思为,行思成。 面容俨若思,形体威庄重。出口真善信,动手美良精。 学则习问思,行则笃敏敬。心能安虑得,身能止定静。 坐如钟,站如松。看如凝,听如倾。 起如升,走如登。立如山,行如风。 仁义礼智信,刚毅强威勇。忠孝敬和耻,勤敏正直公。 浩浩中正气,烈烈君子风。中华好少年,完成人生大使命。 止,定,静! 接着,各年级都举行了“中华国学经典诵读大赛”。诵读大赛就以这首“修身歌”开场。集体背诵,声势壮阔。我又写了几首“国学快板”,同学们表演热烈。 世上什么最营养 世上什么最营养,母亲乳汁最营养。小孩吃了妈妈奶,头脑聪明身体壮。 可惜有的妈妈笨,不喂母乳喂杂粮。她说杂粮花样多,抱着孩子到处尝。 世上什么水好喝,源头的水最好喝。人们喝了源头水,清洁甘甜元素多。 可惜有的大人笨,跑到下游把水喝。他说下游水最肥,一桶一桶连着喝。 世上什么最兴旺,树木有根最兴旺。树木深深扎下根,噌噌噌噌往上长。 可惜有的园丁傻,挖断树根让树长。他说没根长得快,转眼就能成栋梁。 世上什么楼最高,地基牢固楼最高。只要基础打得好,高楼拔地冲云霄。 工程师里有傻子,他建高楼没地基。他说那样太费事,高楼可以平地起。 国学经典最营养,母亲乳汁最芬芳。好比江河源头水,人们喝了身体壮。 好比树木扎根深,树木根深长得旺。好比楼房基础牢,高楼可以建万丈。 小朋友们读《论语》,中华智慧胸中装。小朋友们用《论语》,中华民族更富强。 更富强! 经典诵读好 经典诵读实在好,听我向您说分晓。经典诵读真有用,听我向您说分明。 一读经典最经济,读了可用一辈子。一本超过许多本,从此一生有根基。 二读经典很容易,儿童强项是记忆。读上几遍就能背,如同背诵广告词。 三读能得大智慧,你和伟人把话对。经典都是伟人写,你和他们属同类。 四读能立大根基,人生扎根历史里。你有智慧几千年,人生成功没问题。 五读能成大人材,巨人行列你进来。站在巨人肩膀上,你不成材谁成材。 六读能站高层次,历史眼光看问题。看尽历史多少事,再看未来很清晰。 七读提高记忆力,越读记忆越容易。轻松背完几本书,过目不忘容易事。 八读能够长气质,气宇轩昂好威仪。你和伟人常对话,自然长出伟人气。 九读开发左右脑,别的学习达不到。左脑右脑齐开动,不想聪明也不行。 十读人生成大器,伟人教你干大事。你学伟人大智慧,建功立业垂青史。 儿童不读经典书,只是去读杂牌书。杂书把人心弄杂,心里乱来眼睛花。 儿童不读经典书,只是去读童话书。呆在童话世界里,心理稚嫩长不大。 儿童不读经典书,只是去读世俗书。钻进世俗世界里,从此就要庸俗化。 儿童不读经典书,乱读社会新闻书。社会新闻污染你,诲淫诲盗真可怕。 本来你是好孩子,智灵美慧小天使。因为只读低层书,您由神奇变粗俗。 你们家庭要兴旺,要从孩子来培养。生儿就要育大材,国学经典读起来。 我们民族要富强,要从孩子来培养。培养就要育大材,国学经典读起来。 快读快读快快读,不可再把一代误。快读快读快快读,中华前进上大路。 上大路! 先锋学校学生还走上街头,把自己的诵读成果向社会展示。 有的学生还用“天津快板”的形式说《论语》。 经实践,程度越好的中小学生,越喜欢《论语》,接受能力越强。郑州市金水区地税局的王虹,路过国学馆,要了一本《论语新编》。星期六,她把13岁的女儿毛明鉴带来。毛明鉴在郑州八中上初一,八中是省重点中学,她又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学习优秀。她先把“明本第一”二十章背完,然后我问她说,她问我讲。她不断发出“哦”的回应声。语文课本上虽然有“论语十则”,但我讲的她从来没听过,大概很吃惊。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小时。她的妈妈也在一边听,记。第二个星期六,她准时到来。她妈妈来了。还有她奶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一边无声无息。明鉴先把前两篇背完,然后我们问、讲第二篇。结束时老太太说了一句话:“这是好书,过去她爷爷读过。”原来老太太也是来学习的。现在,明鉴正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学习着。对她来说,学着很容易,也很愉快。 开封市大鹏房地产公司总经理贾广文,从街上经过,看见有个“国学馆”,就把要上六年级的儿子贾泽鹏,从开封市最好的小学转到先锋学校,要求他儿子在六年级时背完《论语》。他每星期日从开封赶到郑州,陪儿子读。我为他爷儿俩讲,他比他儿子听得还劲儿大,听着问着记着。他说:“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他一经听讲,就迷上了《论语》。他说:“不学不知道,一学迷上了。” 这是两个小实验,说明《论语》在公立中学和社会上,都有广大的读者群,等待有人去开发。 目前社会大众对《论语》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盲区。读得少,不熟悉,知不深。一些读了几年教科书的人,凭过去给孔夫子和《论语》戴的黑帽子下判断,什么“奴隶主”、“封建糟粕”。其实这些都是借口,他心里并不真以此为然,也没真当回事。这样嘴上说出,是为了心作别样想,身作别样行。批判是借口,因此可不读,以便别样干。他还有更急迫的期待和需求,等着,无意于此不急之务。不能升学,自然无用。用尚不足,谁为无用?理解国人。国人处圣人教化之流泽而不觉,父母再穷,故乡再贫,而真恨真不爱者,未之有也。既是我之祖先,祖先之文化,而真恨祖先,真恨《论语》者,未之有也,不论懂或不懂。实则民心亦知其好。看改革开放以来,售量最大的书目,应有《论语》。各种版本,各种形式,长销,持续,不衰。今随便进入哪个书店,都可买到几个版本。虽不火,亦不凉。放放拿拿,似舍不舍。温而不热,知民心将以为急也,亦有所不舍也。此为《论语》可复读者一。斯民也,生于此文化长河流域,此文化资源,象黄河长江水资源一样,象中华国土资源一样,是唯一的。历代以来,人们把江河弄污染,把河床抬高,把土地弄荒芜,如何怨恨,也必须继续生活在这里。错在历代,不在江河土地。努力寻世外桃源,一是无,二是人家的。寻累了,不回头也得回头,不定居也得定居,唯死心踏地而已,唯治水治污绿化而已。此为《论语》可复读者二。《论语》如土地,如矿藏,如宝山,如江河头,如大光源,其形不器。必先器之,以应时代,以合人心。而后不器,以应事变,以开未来。今新编以器之,试于中小学生,童心欣然应和,若春木之应阳光雨水。此为《论语》可复读者三。《礼记》上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不迁就人,《论语》亦不迁就人。读者自求读,弃者自取弃。处此境,知天时已至,虽待民心回归,然后学者亦不能静坐无为。宝山归来,既知《论语》之妙,便不能沉默不语。必努力而为,呼朋寻类。天之时已至,地之利在何处?人之和在何处?三才备,三美具,便启行。用《论语》育化出第一代天民,期月可矣,三年有成,已知之矣!几年后,《论语》必在全国复读,已知之矣! (孔子)2555年3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