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跟申老师学论语(四)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讲稿 申自强 参加讨论
第五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新课
    课文(14)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说),远者来。”(13.16)
    白话
    叶公问施政的事。孔子说:“近者喜悦,远者到来。”
    课文(15)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白话
    季康子问道:“让人民恭敬忠诚,互相劝勉为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用庄重接近他们,他们就会恭敬。你孝敬父母,慈爱人民,他们就会忠诚。你选拔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教化没有能力的人,人民就会劝勉为善。”
    课文(16)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2.18)
    白话
    季康子忧患盗贼的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不贪求财物,就是奖励人民,人民也不去偷东西。”
    课文(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白话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说:“如果杀掉无道之人,让其余的人走向有道,怎么样?”孔子说:“你治理政事,为什么要使用杀人的办法呢?你自己想向善,人民就也向善了。君子之德就像风,小人之德就像草。草的上边吹过了风,草必然随风而倒。”
    课文(18)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白话
    季康子向孔子问执政之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课文(19)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白话
    孔子说:“郑国制定法令,裨谌先写出初稿,世叔研究论证,行人子羽修改加工,东里子产润色实行。”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今天谁去问管理?
    新少年:叶公和季康子。
    申老师:让他们进去吧。
    叶公先进去问,孔夫子告以六字。“近者悦,远者来”。这六个字,正是中华礼文明发展的秘诀。先从身边做起,让身边人喜悦,远处自动到来。“近悦远来”是智慧,“远交近攻”是计谋,两者不同。企业做大,国家做大,文明做大,靠近悦远来。
    他拿着六个字,喜滋滋走了。
    下一章。
    季康子进去,问“敬忠以劝”,问的是民风问题。“敬忠”是待人做事,“劝”是相勉为善。问了三个字,概括了一国的风气,康子水平不低。孔夫子看他问的有水平,就教了他十八个字,包括四个方面,整整一个“宰相管理大纲”: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临之以庄”,家风家德“孝慈”,施政“举善”,施教“教不能”。
    季康子是鲁国的“摄政王”,第一要有庄大的风度。风度庄大,人民就敬。
    新少年:我爷爷喜欢和群众打成一片。
    申老师:怎么个打法?
    新少年:我也不清楚。我想是追着打呗,然后大家都倒在地上,一大片,都笑。
    申老师:好幽默的孩子。
    新少年:临时想起来的。
    申老师:不可以手脚乱动,乱用表情。
    新少年:那我就坐着也不动,脸上也不动吗?
    申老师:不是。“色思温,貌思恭”。动取“中道”。
    新少年:都连着呢。我爷爷没读过《论语》。
    申老师:庄重庄重,《论语》里的话,早已经变成人民的口语了。你想,不庄不就轻了吗?没有庄大的风度会有魅力?人民永远是淳朴的,民喜欢哪个官,就格外听从,有如“追星族”。宰相要当好官的代表,当好明星。这样,人民就敬你了。如果你儿儿戏戏,尽管你其它方面都很好,人民还是不敬你。
    第二要孝慈,是全国人民的道德表率。过去咱们中国,孝慈是最高道德标准,就像现在什么是第一标准一样。全国人民都认同这一标准。其它标准都得服从这一最高标准。最高领导人必须是这一道德标准的表率。即使他犯点儿错误,只要是因为孝慈,人民就会说,“那是老皇帝行慈呢”,“那是新皇帝行孝呢”,一概原谅。后来以“愚昧、专制”批倒了孝慈,孝慈一倒,民主平等隆重登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说的远了。所以说,你要是在过去当宰相,第一要在自己家里父慈子孝,做给全国人民看。第二要在全国提倡父慈子孝的民风。这样,人民就“忠”了起来。
    第三是“举善”。“举善”,包含了“举直”。举直是举人,举善是连人带事一起举,表彰好的民风、善事。这样,人民就劝勉为善了。
    第四是“教不能”。既要有教化,还要教具体的耕作方法、谋生方法等。这样,人民就相互激励着,做起善事来了。
    你看多么具体、全面,却只有十八个字。
    新少年:这么容易呀!
    申老师:下一章。
    孔夫子已经用十八个字,把治理鲁国的大纲告诉季康子了。可是季康子像前任国君鲁定公一样,是个急性子,嫌那样做太费事,他也想走捷径治国。鲁定公想说完一句话就复兴鲁国,季康子想通过杀人实现鲁国大治。你看,他又进去问了。
    鲁国盗贼越来越多,季康子想用杀的方法解决问题。又怕民不服,决心还没有下定。他想通过向孔夫子问“止盗”方法,引孔夫子说出个“杀“字,这样他就可以凭借孔夫子的威望,放心大胆杀起来了。即使孔夫子不说“杀”字,他在孔夫子家磨磨蹭蹭半天,出去就可以说和孔夫子商量过了。当时孔夫子已经结束了游学游教,回到自己的祖国办固定学堂。一边编著六经,一边教授学生。学问实在太大,国际威望实在太高。鲁哀公干脆叫他“父”。季康子认为,杀人之前先拜访一下孔夫子,是明智的行动。
    孔夫子何等聪明,季康子刚开口说出“患盗”两个字,孔夫子就明白了来意,于是一句话把康子咽了回去: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你要是不贪欲,就是设立奖项奖励偷窃,人民也不偷。
    “窃”是小偷,“盗”是大抢。只要你不贪欲,民小偷还不干,大抢更不干了。
    这话确实咽人。孔夫子不仅智慧厉害,脾气也厉害。
    这一咽,季康子讨了个大没趣,再也不能问下去了。进门扭了一下,就赶快出去,一边走一边伸着脖子往下咽。
    也可以看出那时的官,权力还没有后世大。
    下一章。
    大概季康子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可知康子非等闲之辈。
    新少年:要不他怎么能上《论语》呢!
    申老师:他这条妙计被后世皇帝一直沿用下去,直到皇帝退位,这条计才被废止。他准备杀人,自己先戴上一顶“有道”的帽子,然后制造许多“无道”的帽子备用。想杀谁,就先给谁戴上,接着杀掉。
    你想,“无道”是个难以捉摸的词,给谁戴上他都分辩不清,就那样冤冤枉枉被杀掉了。而杀人者却可以理直气壮,放心大胆。旁观者还会说“死了活该”,“杀得好”。
    不知季康子是想征得孔夫子同意呢,还是想把自己的最新发明向孔夫子炫耀炫耀。在杀人之前,他驱车来到孔夫子家里。
    新少年:炫耀炫耀。
    申老师:他刚说完“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孔夫子就明白了来意,心想一定要好好教育教育他,否则他要动真格了。本来孔夫子惜言如金,这时不得不多说几句。孔夫子教颜渊“为邦”,一共是二十八个字,这次却一口气教育了季康子二十九个字。
    可知《论语》读来非常微妙。
    “子为政,焉用杀?”你执政,为什么要用杀人的方法呢?
    “君子之德,风”,读时中间停顿一下,表示“是”的意思。“草上之风”,“上”,上边。把“之”理解为动词,刮过。如“虽之夷狄”,“之”也是动词。“偃”,倒伏。
    下一章。
    季康子又去问,孔夫子告诉他一个“正”字。正,在上下左右前后平直中求得,正,就是展示当时的道德准则,给全国人民看。比如舜,孝于父,友于弟。禹,改父过,治洪水。天下之民一齐归服。
    下一章。
    是说郑国颁布政令的事。裨谌、世叔、子羽、子产,四个人都是郑国大夫。子产是郑国名相,住在东里,称“东里子产”。“草创”,“讨论”,“修饰”,“润色”,是政令流动的过程。说是四个人,也是四个部门,最后落在相府。“东里”是相府,前边三人省略了各自的府,各自所在的机构,今天叫什么什么。是不是三院通过,相府执行?因为“润色”也有“执行”的意思。“润色”是并不改变,只涂上颜色而已。
    郑国是春秋时代率先进入世俗化的国家,人民生活富足,民歌爱爱爱唱不完。反映在政治,也有“乡校议国政”的记载。这里又记载了政令三院通过,相府实行润色的事。大概在一个有几百个国家的天下里,一旦活跃起来,什么制度都会创造出来。后来天下进入争霸兼并时代,国家大事不得不精简。只剩下祭祀与打仗两件,实在不能再减了。文件转来转去实在太慢,于是这种“为命”形式就被废弃了。
    谁知道呢?几千年前的事了!
    “近者悦,远者来。”
    新少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第五十七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4,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13.16)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16,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2.18)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1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1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新课
    课文(20)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白话
    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政令人民也会行善。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政令,人民也不会听从。”
    课文(21)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白话
    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对于从政还需要有什么呢?不能端正自身,如何端正别人呢?”
    课文(22)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
    白话
    孔子说:“让没有受过教化的民众去打仗,这就叫把人民扔掉。”
    课文(23)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3.29)
    白话
    孔子说:“善人教化人民七年,也就可以让人民打仗了。”
    课文(24)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3.11)
    白话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战胜残暴,免除杀戮了。这句话说得对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学了几天,你也累了,我也累了。
    新少年:今天咱们自学。
    (略)
    申老师:“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新少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第五十八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2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21,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22,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
    2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3.29)
    24,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3.11)
    新课
    课文(25)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白话
    孔子说:“不在那一个职位,就不会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课文(26)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
    白话
    孔子说:“和国君做事,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把得报酬放在后边。”
    课文(27)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白话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做事,坚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人民,使用民力一定要有规定的时间。”
    课文(28)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白话
    孔子说:“用政治引导人民,用刑罚规范人民,人民不违犯法令,但不知耻辱。用美德引导人民,用礼仪规范人民,人民知耻,且尽职守伦。”
    课文(29)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白话
    孔子说:“以德治国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守在它的位置,而众星也各守其位。”
    课文(30)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白话
    孔子说:“可以让人民由己行事。不可以让人民由己行事时,要让他们知道,然后再由己而行。”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必也,
    新少年:射乎!”
    申老师:“不可使,
    新少年:知之。”
    申老师:今天的几章书,只说一说最后一章,前边的你一读就明白了。那两章“以德治国”的书,前几年多有论述,回家问你爷爷就行了。
    “民可使由之”,就是说,对于民,可以让他们“由之”。
    由之,就是由他们自己作主,决定想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一句已经说清楚了孔夫子对待民的态度。现在说的“自由”这个词,就是从“由之”这儿来的。
    孔夫子大概是对哪一个季康子以上的大官说这句话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官,才有权开放“由之”的范围。但那官又认定不可以开放,于是孔夫子在“由之”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不可使由之”的方法,那就是“知之”。“知之”了,再“由之”。“不可使”后面省略了“知之”。刚才咱们背诵“必也,射乎”,“必”后面省略了“争”字。两句省略方法相同。
    本来只要把标点符号点在那里,意思就明明白白了。可是由于过去一直批判这一句,说孔夫子一直提倡愚民政策,不得不说明白。他整天忙得东奔西跑,哪有闲功夫愚那?他又不当官,提倡什么政策?他要是提倡愚民政策,为什么还要强调让人学习文化知识?他为什么还要当教师,招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他为什么还要颠沛流离,到当时的世界各国去启蒙,去招生呢?
    明天复习这下半篇。
    “近者悦,远者来。”
    新少年:“民可使由之。”
    第五十九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12,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3.15)
    1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错)诸枉,则民服。举枉措(错)诸直,则民不服。” (2.19)
    14,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13.16)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16,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2.18)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1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1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2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21,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22,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
    2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3.29)
    24,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3.11)
    2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26,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
    2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28,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30,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为政第八”的后半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您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新少年:这三个职业国王都不简单。首先他们能见到孔夫子就够幸福了,更何况孔夫子还教了他们,他们因为当了一回孔夫子的学生而名垂千古。
    他们之间的谈话都太微妙了,我只觉得美,是憋着气听的。回到家里,头脑里还是三大国王去求师,吃了什么饭,也不知道;什么味道,更不知道。我爷爷说我是“三月不知肉味”。我就试着说说。
    齐景公去问,孔夫子告诉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嘛,有一个国的大单位,还有一个家的小单位。古代君臣互相认同,就可以立国了。然后君臣都礼敬自己的国和民。现在是“官民”互相认同,就可以立国了。然后都礼敬自己的国。要看出一二三嘛!国的小单位是家庭。父母子女互相认同,然后礼敬自己的家,这个家就牢不可破,无坚不摧。家庭强,国家肯定强。过去大夫的封地也叫家,因此现在的企业也叫家。但是齐景公没有能够好好理解这个问题,因为他没有孔夫子的水平。
    鲁定公问的问题很一般,但孔夫子回答的很重要。孔夫子的回答启发我们,如何为中华民族文明复兴开一个头。只要开了头,社会是有生命的,自己就可以成长起来。常言说:“有苗不愁长。”
    申老师:你怎么知道这句话?你又没去农村种过地,没见过苗。
    新少年:我见过小树。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爸爸栽下一棵小树,现在已经长这么粗了。
    申老师:那你就开头去。
    新少年:开了头,我们这一代就可以为建设文明大国大显身手了。
    哀公看来比他父亲聪明,问的是立国之本。民服,就是民认同自己的国家,死心塌地当国民,也就是孔夫子告诉子贡的“信”。只要死心踏地,没有长不起来的树。我死心塌地认为,我们民族很伟大,我们正在崛起,我们非常优秀。
    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富强起来,重现往日的辉煌。即使她还没有富,我们也非常自豪,非常幸福。因为我们有如此伟大的文明,有如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有我们的同一个老师。他是这么智慧,他的书是如此伟大。
    我彻底服了。我认同我的祖国,我认同我的祖先,我认同祖先的文化,我认同祖先创造的文明。我以少年的感觉说:“这一切都很好!”我愿意拜倒在她的旗帜下,拜倒在她的土地上,永远忠诚于她,为她献出我的一生。
    我很幸福,我说不下去了,我想哭一会儿。
    申老师: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新少年:子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六十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为政第八
    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5.11)
    2,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4,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13.2)
    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6,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13.1)
    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8,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14)
    9,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缺(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缺(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10,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摒(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有司,谓之吝。”(20.2)
    (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疑误抄,依义改为“出纳之有司,谓之吝”。)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12,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3.15)
    1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错)诸枉,则民服。举枉措(错)诸直,则民不服。” (2.19)
    14,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13.16)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16,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2.18)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1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1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2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21,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22,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
    2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3.29)
    24,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3.11)
    2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26,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
    2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28,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30,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为政第八”。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您提出问题。
    新少年:我心里有许多话,我想说一说。
    读了《论语》,我一下子明白了,充满了自信心,充满了力量。
    我有一个理想,在我们这一代,实现祖先几千年的希望,实现几代人的梦想,中华民族完全站立起来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国,我们和祖先一同拥有。她爱着护着她的每一个儿女。我们处在她温暖文明的怀抱里,不一定都很富,但都很贵,都自尊而且幸福。每一个国民,都正直,独立,自由,平等,和平,友善,仁爱,尊贵,勤劳,智慧,浩浩然刚猛大气。
    这里是家的天堂。每一个家庭,都充满了爱,亲,敬,神圣而且崇高。
    这个民族,以礼文明施报世界各国,并且与其他民族,共同努力,建设礼让友爱的全人类大家庭。
    申老师:现在宣布,新少年同学已经学完了《论语》上卷。
    祝贺你已经结业了。
    还有“夫子论”一篇和“弟子曰”一篇,讲稿发给你,你可以自学了。咱们每周讨论一次。因为你已经启蒙,你已经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后两篇和前边一样重要,一样奥妙无穷。
    明天,我们共同复习,从整体上把握《论语》上卷的精神。并且希望你自己讲一章《论语》,证明你达到的水平。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新少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第六十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新少年同学先背诵《论语》上卷目录。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新少年同学总说《论语》上卷大要。
    新少年:《论语》上卷,是“理论卷”。
    “理论”是现代人的说法,按古人的说法是“明道”。
    下卷“实践卷”,是“明行”。
    学过的八篇,分作两部分。
    明本,明学,明正,君子,学习如何立身做人。
    明仁,明孝,明礼,为政,学习如何行道做事。
    古人把这些叫做“内圣”,“外王”。内行圣人之道,外成王者之业。
    申老师:请问,你怎么这么明白?
    新少年:我和爷爷一起总结的。
    申老师:请新少年自选一章《论语》,讲一讲。
    新少年: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我就不客气了。
    就从《论语》开篇讲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书,孔夫子的话虽然只有三句,三十个字,却是几个大境界。
    第一句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围绕“悦”字,有三个境界。
    一个境界是“肉体之悦”,一个境界是“学习之悦”,一个境界是“敬天地祖先之悦”。“亦”字把这三个境界沟通了。三者和而不同。物质世界、知识世界、信仰世界,都是人类需要的世界。
    第二句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围绕“朋”字,也有三个境界。
    一个境界是“四伦之乐”,一个境界是“朋友之乐”,一个境界是“独立之乐”。“亦”字把这三个境界沟通了。三者和而不同。伦理社会、朋友社会、独立社会,都是人类需要的社会。
    第三句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围绕“愠”字,也有三个境界。
    一个境界是“愠而行之”,一个境界是“不愠而行”,一个境界是“无愠而行”。“亦”字把这三个境界沟通了。三者和而不同。放任情感、克制情感、消情灭感,都是人类需要的情感。
    而孔夫子的指向是,和两用中,一以贯之。他的三句话,明白指示的是“中道”,也就是“中行”。“学习”、“乐朋”、“不愠”,就是“和两用中”的中行之道。只有中,才能上下贯通,左右逢源。
    中,是最好的道。中,是最好的字。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我光荣,我是中国人。
    申老师:祝贺你,你已经超过了老师。你一心二目观三面,走出了蒙境,廓清了天下大事。你已经胜利结业了,你已经胜利了。
    新少年:告诉老师,我们全家人经过讨论,郑重决定,到曲阜参拜孔夫子,行“谢师礼”。这是礼文化的基本原则。我爷爷说,读了孔夫子的书,要去感谢。他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他要和我一同去。他说,他放心了。
    申老师: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
    新少年:子曰:“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第六十二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夫子论第九
    夫子论德
    课文(1)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25)
    白话
    孔子说:“德不会孤立,一定有伴有邻。
    课文(2)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7.13)
    白话
    孔子说:“在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传给其他人,这是德所遗弃的行为。”
    课文(3)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白话
    孔子说:“巧语假言坏乱人的品德。小事不忍,有时会坏了大事。”
    课文(4)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白话
    孔子说:“德难以实行呀!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呀!”
    课文(5)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同上)
    课文(6)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
    白话
    孔子说:“对于好马,人们不称赞它的力量,而称赞它的品德呀!”
    课文(7)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
    白话
    孔子说:“仲由呀,知道什么是德的人太少了。”
    注释
    “德”字由自我“直心而行”构成,而今人以随顺他人奉献他人自我吃亏为德,故不知德。德,得也。德,就是得。《大学》上说:“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依性而行,就是德。德,合外内之道,内外达得谓之德。能自我有道而得是私德,能守公共规则是公德,能利于他人利于社会是大德。
    第六十三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夫子论言
    课文(8)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
    白话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说话,是担心行为达不到所说的话啊!”
    课文(9)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
    白话
    孔子说:“说起话来不思量自己,要想做到是很难的。”
    课文(10)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
    白话
    孔子说:“整日集合在一起,谈些不着实际的话,喜欢卖弄小聪明,这些人难有作为呀!”
    课文(1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白话
    孔子说:“可以说给他而不把话说给他,就会失去那个人。不可以说给他而把把话说给他,就会失去自己的话语。智慧的人既不失去别人,也不失去自己的话语。”
    课文(12)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
    白话
    孔子说:“在君子身边,说话有三种过失:话不能打动君子时说,叫做急躁。话可以打动他了却不说,叫做隐蔽。没有看见他本人而说话,叫做盲目。”
    第六十四天 年 月 日 星期
    课文(13)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说)乎?绎之为贵。悦(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9.24)
    白话
    孔子说:“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改正自己是可贵的。赞许的话,能不高兴吗?分析是可贵的。高兴而不加分析,听从而不改正自己,我不能对这种人怎么办了。”
    课文(14)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
    白话
    孔子说:“不问自己事情应该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能对他怎么办了。”
    课文(15)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巽(孙)。”(14.4)
    白话
    孔子说:“国家有道,正直说话,正直行事。国家无道,正直行事,言语有度。”
    注释
    危:山高峻陡峭。这里作“正直”讲。
    课文(16)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0)
    白话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精神道义。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精神道义。”
    课文(17)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0)
    白话
    孔子说:“说话正派笃实,支持正确意见,那人是君子呢?还是表面庄重呢?”
    课文(18)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白话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辞达意就行了。”
    第六十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夫子论第九
    夫子论德
    1,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25)
    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7.13)
    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5,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
    6,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
    7,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
    夫子论言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
    9,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
    10,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
    1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1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
    1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9.24)
    14,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
    15,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孙)。”(14.3)
    1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0)
    17,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0)
    18,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第六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夫子论行
    课文(19)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23)
    白话
    孔子说:“用规约要求自己而出现过失的人是很少的。”
    课文(20)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白话
    孔子说:“坚定信念,喜好学习,坚守原则,遵守正道。危亡的国家不进去,混乱的国家不居住。天下有道就出现,而行道于天下;天下无道就隐居,而行道于家庭。国有道,又穷困又低位,这是耻辱。国无道,又富足又高位,也是耻辱”
    课文(21)
    子曰:“不逆诈,不臆(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
    白话
    孔子说:“不事先就揣逆别人欺诈自己,不猜测别人不诚实,但是也能事先觉察出对方的欺诈和不实,这种人是贤能的人啊!”
    课文(22)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8.16)
    白话
    子曰:“狂妄而不正直,虚张声势而不出自真心,外表诚恳而内心虚假,我不懂这些人呀!”
    课文(23)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6.11)
    白话
    孔子说:“看见善就像追赶而没有赶上一样,奋力追赶。看见不善就像手伸到了沸水里一样,赶紧离开。我见到过这样做的人,我听到过这样说的话。隐居起来以追求自己的志向,做正义的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说的话,没见过这样做的人。”
    第六十七天 年 月 日 星期
    课文(2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白话
    孔子说:“有益于人的有三种朋友,有害于人的有三种朋友。朋友正直,朋友理解自己,朋友见多识广,对自己有益。朋友狭隘,朋友柔顺,朋友趋奉巧言,对自己有害。”
    课文(2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16.5)
    白话
    孔子说:“有益于人的有三种快乐,有害于人的有三种快乐。乐于用礼乐节制自己,乐于谈论别人的善行,乐于多结交贤能朋友,对自己有益。乐于骄纵欢乐,乐于闲荡闲游,乐于无度欢乐,对自己有害。”
    课文(26)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14.10)
    白话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难以做到。富足而不骄于人,容易做到。”
    课文(27)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白话
    孔子说:“让人民远离利而做事,人民的怨言就会多起来。”
    注释
    放:放到另一个地方,远离。如“放郑声,远佞人”。“放”要用中道,既不是禁绝,也不是放任,而是有道。
    课文(28)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白话
    孔子说:“要求自身厚重而少对别人责备,就远离别人的抱怨了。”
    第六十八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夫子论人
    课文(2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22)
    白话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实在不知他能否立身行事。如果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车怎么行走呢?”
    注释
    輗、軏,都是车辕上套牲口时,连接牲畜动力和车体的部件。没有这一部分,车子既没有了动力,也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目标。
    课文(30)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白话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课文(31)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9)
    白话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不是道能弘扬人。”
    课文(32)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仁)矣。”(4.7)
    白话
    孔子说:“人的缺点,都来自于他所处的环境。看他的缺点,就知道他那里的人了。”
    课文(33)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3.22)
    白话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没有恒心,不能够当巫医。’这话对呀!”
    《易经》上说:“道德不能坚持,就会蒙受羞辱。”孔子说:“不用占卦就知道以后的事了。”
    课文(34)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
    白话
    孔子说:“喜好逞勇,痛恨贫穷,这是乱呀。别人不仁,过于痛恨,也是乱呀。”
    第六十九天 年 月 日 星期
    课文(35)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白话
    孔子说:“看他做事所用的方法,观他做事的过程,察他做事后怎样。那个人怎么隐藏呢?那个人怎么隐藏呢?”
    课文(36)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与)!”(17.11)
    白话
    孔子说:“外表厉害而内心虚弱的人,拿小人打比方,他就像个挖洞翻墙的盗贼吧!看着胆大无畏,实则内心害怕得很。”
    课文(37)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4)
    白话
    孔子说:“可以与鄙劣的人一块儿在国君那儿做事吗?他还没有得到权力时,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权力,又担心失去。如果担心失去,任何手段都会使用出来了。”
    课文(38)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3)
    白话
    孔子说:“年轻后生是要敬畏的,怎能知道正在到来的人不如当今之人呢?如果一个人四十五十岁了,还没有干出被社会称道的事,这个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课文(39)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17.25)
    白话
    孔子说:“年龄到了四十岁还被人们厌恶,这人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课文(4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1)
    白话
    孔子说:“可以一起求学的人,不一定可以一起追求道义。可以一起追求道义的人,不一定可以一起干成事业。可以一起干成事业的人,不一定可以和他一起谋划权变。”
    第七十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夫子论行
    19,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23)
    2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21,子曰:“不逆诈,不臆(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
    2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8.16)
    2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6.11)
    2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2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16.5)
    26,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14.10)
    27,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夫子论人
    2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22)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3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9)
    3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仁)矣。”(4.7)
    33,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3.22)
    34,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36,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与)!”(17.11)
    37,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4)
    38,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3)
    39,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17.25)
    4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1)
    第七十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夫子论第九
    夫子论德
    1,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25)
    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7.13)
    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5,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
    6,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
    7,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
    夫子论言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
    9,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
    10,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
    1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1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
    1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9.24)
    14,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
    15,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孙)。”(14.3)
    1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0)
    17,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0)
    18,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夫子论行
    19,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23)
    2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21,子曰:“不逆诈,不臆(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
    2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8.16)
    2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6.11)
    2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2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16.5)
    26,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14.10)
    27,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夫子论人
    2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22)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3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9)
    3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仁)矣。”(4.7)
    33,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3.22)
    34,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36,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与)!”(17.11)
    37,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4)
    38,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3)
    39,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17.25)
    4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1)
    第七十二天 年 月 日 星期
    弟子曰第十
    曾子曰
    课文(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白话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省察自己:给别人谋事尽心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信实真诚了吗?知识学问习用了吗?”
    注释
    曾子:孔门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课文(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白话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扬毅力,任务重而道路远。士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不是很重吗?士死了以后才停止追求,不是很远吗?”
    课文(3)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白话
    曾子说:“认真办理丧事,追思祖先的业绩和遗愿,人民的品德就会归向淳厚了。”
    课文(4)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8.6)
    白话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国君托付给他辅佐,可以把百里之国交给他治理,到了关键时刻他的初衷决不会改变。君子是这样的人吗?君子是这样的人。”
    课文(5)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白话
    曾子说:“君子用学问会集朋友,用交友成长仁德。”
    课文(6)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白话
    孔子说:“参呀!我的道可以用一来贯穿它。”曾子说:“是呀!”
    孔子出去了,有弟子问曾参道:“夫子说的是什么呢?”曾子说:“夫子之道,就是忠和恕。”
    课文(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
    白话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会谋划那方面的事。”
    曾子说:“君子所思,不离其职位责任。”
    第七十三天 年 月 日 星期
    课文(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19.17)
    白话
    曾子说:“我从夫子那儿听说:人没有能自达至性的呀!一定达其至性,那就是在失去亲人时吧!”
    课文(9)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8)
    白话
    曾子说:“我从夫子那儿听到:孟庄子的孝,其它方面人们能做到。他不改变父亲时的大臣,继续实行父亲的政令,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课文(10)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白话
    曾子说:“有能力向没能力请教,知识多向知识少请教,富有像没有一样,充实像空虚一样,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过去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呀。”
    课文(11)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9.19)
    白话
    孟孙氏让阳肤当他的司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执政者不按正道办事,人民从土地上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你得到了某人犯罪的证据,要悲伤,鼓励他们为善,而不要高兴。”
    注释
    阳肤:曾子弟子。哀:悲哀。矜:鼓励。
    课文(12)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9.16)
    白话
    曾子说:“相貌堂堂的子张呀,别人难以和他一起实行仁德。”
    课文(1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8.3)
    白话
    曾子有病,召集门弟子说:“打开衣被看看我的脚,打开衣被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像来到深渊,像踩着薄冰。’从今往后,我知道不必那样了。弟子们呀!”
    课文(1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白话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问候他。曾子郑重地说:“鸟快要死了,它的叫声悲哀。人快要死了,他的话语善良。君子所重视的行为有三方面:表现容貌,要远离横暴和怠慢;端正脸色,要表达信实;说出话来,要避免片面和背离。祭祀的礼器,让主管部门保存。”
    注释
    孟敬子:鲁国大夫。笾、豆:都是祭祀的礼器,用来盛祭物。
    第七十四天 年 月 日 星期
    有子曰
    课文(15)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与)!”(1.2)
    白话
    有子说:“一个人实行孝道和悌道,却喜欢干犯长辈和主管,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干犯长辈和主管,而喜欢扰乱社会的人,没有过呀!君子从根本做起,根本奠定了,合于正道的行为就产生了。孝悌之道,是实行仁的根本吧!”
    注释
    有子:孔门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
    课文(1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白话
    有子说:“礼的作用,使各种事物和谐相处是最重要的。先王治国的方法,以此为最好。小事大事都可以由礼来规范。如果有的事情行不通,就要懂得和的道理而使用和的礼仪去解决。不用礼来规范人和事,和是不可以达到的。”
    课文(17)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3)
    白话
    有子说:“承诺近于道义,说的话就可以兑现。恭敬近于礼仪,就远离了屈辱。用人不舍弃亲近者,也可以作为准则呀!”
    课文(18)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白话
    鲁哀公到有若那儿问道:“收成不好,国用不够,怎么办呢?”
    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取一的税制呢?”
    鲁哀公说:“十取二,还不够用,为什么用十取一的税制呢?”
    有若回答说:“百姓够用,国君怎么会不够用?百姓不够用,国君怎么会够用呢?”
    注释
    彻:周代实行的十取一税制。
    第七十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弟子曰第十
    曾子曰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与)?君子人也。”(8.6)
    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
    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19.17)
    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8)
    10,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11,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9.19)
    12,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9.16)
    1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8.3)
    1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有子曰
    1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与)!”(1.2)
    1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1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3)
    18,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第七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子夏曰
    课文(19)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白话
    子夏说:“对待妻子,以她的贤德为美,不要看她的美色。事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事奉君主,能献身忘我。与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就是这个人没上过学,我也一定要说他上过学了。”
    注释
    子夏:孔门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课文(20)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
    白话
    子夏说:“每天都知道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都不忘增长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个好学的人了。”
    课文(21)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白话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知识,挚著地追求志向,切合实际研究问题,联系现实思考,仁就在里边了。”
    课文(22)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
    白话
    子夏说:“从政做得好就要继续学习,学业搞得好就要去从政。”
    课文(23)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白话
    子夏说:“工匠们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在学校里实现他们的道。”
    课文(24)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白话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形象:远望觉得威仪俨然,接近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果断严厉。”
    第七十七天 年 月 日 星期
    课文(25)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9.4)
    白话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成才成名的人。达到更远的目标恐怕会受到阻碍,因此君子不去做。”
    课文(26)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9.10)
    白话
    子夏说:“君子被信任了,然后再劳累他的人民。未被信任,人民就会认为那是虐待自己呢。君子得到君王信任后再提不同的意见。未被信任,君王就以为那是故意毁谤他呢。”
    课文(27)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白话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盖。”
    课文(28)
    子夏曰:“大德不逾橌(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白话
    子夏说:“在大德上不可以越过界限。在小德上越过了是非界限,再回到界限以内就可以了。”
    课文(29)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19.12)
    白话
    子游说:“子夏的那些学生,让他们洒水扫地,陪客人说话,迎送客人,是可以的。学到的是小事,根本的道则没有学到,怎么行呢?”
    子夏听说了,说:“噫,子游说错了呀!君子之道,哪些是先传授的?哪些是后传授的?这就像草木一样,因地方的不同,而有先生后长之别的。君子之道,怎可诬言?有先有后传授的人,他是圣人吧!”
    课文(30)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白话
    司马牛忧愁地说:“人们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慎做事而没有过错,交往人恭敬有礼。四海之内,都是
    兄弟呀!君子为什么担心没有兄弟呢?”
    第七十八天 年 月 日 星期
    子游曰
    课文(31)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白话
    子游说:“事奉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耻辱。朋友来往过于频繁,就会互相疏远。”
    注释
    子游:孔门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课文(32)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19.14)
    白话
    子游说:“丧礼,表达了悲哀就行了。”
    课文(33)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白话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呀,能做难做的事,可是未达到仁。”
    子张曰
    课文(34)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19.2)
    白话
    子张说:“行德而不弘大,信道而不深厚,怎能说他有德?怎能说他无道?”
    注释
    子张:孔门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课文(35)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
    白话
    子夏的弟子向子张询问如何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怎么说?”回答说:“子夏说,可以的结交他,不可以的拒绝他。”
    子张说:“我听说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包容普通人。夸奖才能高的人,也激励能力低的人。如果我是大贤人,对于别人怎么会不容纳?如果我是不贤的人,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怎么拒绝别人呢?”
    课文(36)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19.1)
    白话
    子张说:“士人见到危难能献出生命,见到获得就思考道义,祭祀时想的是恭敬,丧礼上表现的是悲哀,这就可以了。”
    第七十九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子夏曰
    1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己(其)力;事君,能致己(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20,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
    2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2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
    23,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24,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25,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
    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9.4)
    26,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9.10)
    2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28,子夏曰:“大德不逾橌(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29,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9.12)
    3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子游曰
    31,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32,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19.14)
    33,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子张曰
    34,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19.2)
    35,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
    36,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19.1)
    第八十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弟子曰第十
    曾子曰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与)?君子人也。”(8.6)
    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
    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19.17)
    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8)
    10,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11,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9.19)
    12,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9.16)
    1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8.3)
    1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有子曰
    1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与)!”(1.2)
    1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1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3)
    18,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子夏曰
    1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己(其)力;事君,能致己(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20,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
    2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2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
    23,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24,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25,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
    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9.4)
    26,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9.10)
    2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28,子夏曰:“大德不逾橌(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29,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9.12)
    3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子游曰
    31,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32,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19.14)
    33,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子张曰
    34,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19.2)
    35,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
    36,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