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无处不渗透着管理学的思想,老子更是享誉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家,他以超出世俗的思维阐释了道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了超越千年的许多管理学方面的智慧。 总体上来看,“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管理思想,是道家思想在管理的主旋律,其主旨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 “无为而无不为”、“必先有为而后无为”。 “无为” 是老派道家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从管理学方面来看,实际上,经济、管理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进而达到“无不能为”,达到“无不为”,而“无不能为”、“无不为”对道家,对管理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老子的“无为”是 “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管理中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者、领导者权利下放的模式。 在现代管理中,领导者,应当适当的处理好权利下方放的问题,不能事事亲力亲为。领导者的工作全局性的,主要是谋确定发展路线和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所为”,恰到好处的放权,可以让领导者在“无为”的情况下“有所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同时还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人性化的管理。 在经济活动中,管理者、领导者都应该注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决策,不顾环境我行我素。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性化,给下属足够的信任与权力,用人不疑。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到慈、俭、退。对待下属,管理者要“居上谦下”。就是说,要求领导者应当时刻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该永远谦恭、温和。不给下属过多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让下属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工作。 按照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道、德、法、欲。 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按“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层次的管理者按“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办事,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人们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人们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人们痛恨他。 在道家看来,只有第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才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有无相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的是“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管理工作来说,“有”和“无”可以指很多方面,比如只空谈而不务实不行,只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在决策思想上,道家强调集众智。决策是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要保证做出正确决策,就必须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老子主张领导者不自以为是,不自大自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这一思想暗含着听取众人意见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