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图解教你真正看懂中国书画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伍佰艺书画门户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先来介绍一位元朝绘画大师—— 赵孟頫 先生。赵孟頫是个历代公认的大才子,写诗,写文章,写书法,画画,刻章,别说在当时,把他放在整个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一流的高手。好我们先看几张他的作品。
    
    (图:元 赵孟頫 书法)
    
    (图:元 赵孟頫 《调良图》 )
    
    (图:元 赵孟頫 《水村图》)
    
    (图: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及其局部)
    对他的作品大概有印象后,我们先来说一张他的《秀石疏林图》
    
    (图: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这张画我在故宫看过原作,第一眼觉得简直就是乱涂乱画嘛,一点也不好看。他在这张画的后面题了一首诗,大概讲了自己画画的方法,和理解。
    
    (图:《秀石疏林图》题诗)
    他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音:宙),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好我们来解释下什么意思:“石如飞白”:“飞白”是书法中,用墨水比较干的笔,快速划过时候的线条。一般在写书法中“草书”的时候会经常出现。
    
    (图:书法中的“飞白”效果 )
    赵孟頫就是用这种草书方法里的飞白,的速度感,和干枯的墨的沧桑感,去表现石头的硬度和质感。
    木如籀”:“籀”的意思是“篆书”,篆书什么样子呢?圆头圆脑的,但是,写点书法的就知道了,这种圆头圆脑的笔画里,包含的很强劲的力度。
    画家就用篆书那种圆笔,内涵力度,去画出树干那种木质。
    
    (图:圆笔“篆书”,但是其中包含了力度)
    
    (图:《秀石疏林图》中所用的书法笔法)
     “写竹还需八法通”:“八法”是通常书法里讲的“永”字八法。
    
    (图:“永”字八法)
    说“永”这个字,包含了汉字基本的笔画,比如“点,横,撇,捺,勾,折”等。
    如果把“永”的笔画掌握了,基本其他汉字的笔画就容易简单上路了。
    “写竹还与八法通”,我们看“永”字里的那些“点,横,撇,捺,勾”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笔划,就像是竹子往四面生长的竹叶嘛!
    
     (图:四面生长的竹叶,跟永字的笔划方向相似)
    竹叶的四面走向,就可以用书法里的写“点,横,撇,捺,勾”的方法来画。
    问1:为什么要用书法的方法来画画呢?
    问2:为什么画竹子不叫“画”,要叫“写”呢?
    答1: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是对线条很好的修炼方式,其中的线条的力度、节奏感、抑扬顿挫、情绪什么的,都可以从线条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图:明 张骏 草书《贫交行》)
    从书法可以看出 线条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气势,能很好的把握这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就像吃肉一样,肉好吃不好吃,不光看颜色,好看不好看,主要看是看肉质,吃起来精到不精到,线条、用毛笔的方法就是一幅画里面的肉质。
    咱们前面开头讲的故事,就是清朝大书法家吴昌硕,去向当时的大画家任伯年,学画画的故事。任伯年从一根线条,看出了吴昌硕,线条的基本功,这个“肉质”的东西已经通过书法练得很好了。
    
    (图:清 吴昌硕 篆书)
    答2:为什么用“写”,“写”是书法的用词,我们知道“写”是个人的想法、感情,第一时间,很快的被记录的一种方法,也正是后来中国画很重要的一种风格——“写意”的“写”的方式。 
    
    (图:“写”的方式,能快速记录第一感觉)
     我们回去看前面宋朝那些大画家,都在很生动的去描绘一座山,一块石头,一棵树,都是在去“描”。
    
     (图: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画工很好,给人是描绘,不同于“写”的方式)
    赵孟頫这里用“写意”的方式,代替了前人画画用“描”的方式,描就是刻意去制作了,就不像“写”那样自由。“写意”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freehand,画家在一个自由的状态下创作,更轻松,更随意,更贴合自己的内心和感情。中国艺术从赵孟頫开始用书法的笔,用文人的笔,用诗意、精神意向的笔,去表达自己内心,真感情的写意山水。
    看的书法慢慢多了后,就慢慢体会出《秀石疏林图》的笔法高度,和画家的真性情了,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好的作品。他从宋人那种“格物”严谨的法度,一下把绘画放回到自己的内心,后来的元朝绘画在他影响下推向了一个高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