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不是筝)原名琴,即“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中的琴(长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有七弦十三徽,弦可转调)。因其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其后出现的许多乐器都跟着称琴,(如胡琴、月琴、扬琴、口琴、风琴、钢琴、提琴……等),为了区别,乃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而称七弦琴,仅从其定制为七弦的西周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兹从四方面略述其文化价值: (一)世界精神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我国自1985年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已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出了31项世界遗产,其中如长城、天坛、以及张家界、九寨沟等29项统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神文化遗产则只有昆曲和古琴艺术二项,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精神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极高,要求极严,手续极密、审批极细、极慎,规定申报精神文化遗产的项目必须是能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具有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出的代表性和无法代替的特殊价值的伟大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 比 物质 遗产更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全世界177个 缔 约 国 每 个 国 家 隔 两 年才能报一项,而能通过评选的也只约占申报项目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国古琴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备精美的琴器、丰富多彩的琴艺,记录数千年华夏心声的琴曲、琴谱,博大精深的琴学,贯通儒道释三教哲学的琴道以及使人神清气和的琴音等特殊文化价值。入选为世界精神文化遗产。这是一项殊荣,也是赋予我们一项保护与发扬古琴文化的责任,大学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对这一如此卓越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岂可茫然不识冷然疏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尽快了解它,逐渐熟悉和掌握它。 (二)地球人类的身份证 1977年8月20日,为寻找宇宙空间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高等智慧生物,美国发射了“旅行者”号太空船,迄今仍在遥远的太空中飞行。为介绍地球和地球人类及其科学文化成果,飞船上携带众多材料,既有地球人男女的形象,也有精选的人类艺术代表作,其金唱片每120分钟播放一遍中国古琴曲《流水》(管平湖演奏)。推选此曲的专家显然知道中国三千多年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希望这首代表艺术精华的琴曲再次成为人类寻觅“知音”的桥梁,通过它实现人类与外太空高等智能生物的心灵沟通,进而与地球人类互通音信,建立友谊。中国古琴由此成为地球人类的身份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研究和学习中国古琴的广泛兴趣,身为古琴故乡中国的大学生,岂可自己反而不闻不问。 (三)民族传统乐器的典范 古琴是中华民族亦即世界东方民族传统乐器的典范,代表了东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最高峰。汉代恒谭《新论》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就是说琴是所有乐器的冠军、领袖,古琴的这种崇高地位是由它以下多种品格决定的: 音域之宽:古琴的音域从第一弦散音大字组C音到第七弦第一徵按音小字三组d3,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在世界所有乐器中,除钢琴外,再没有比古琴音域更广的了。但钢琴是键盘乐器,84键也就是84个音位,而古琴是多弦无柱乐器,同一个乐音可以在七条弦的不同音位发出,计有按音音位147个,泛音音位91个,加上散音7个,总共有245个音位,再加吟揉绰注、上下撞逗所得音,古琴音位之多,就连钢琴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音品之纯:品质二字,通常是不可分拆的一个单词,但在音乐中,音品和音质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音品是由乐器使用何种乐律所决定的。乐律很多,最重要者有三:即三分损益律(又称五度律)、纯律、十二平均律。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以及各种有柱(俗称码子)的乐器(如月琴、琵琶、吉它等)都是使用十二平均律,其好处是易于旋宫转调,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 就是有些音不纯,(虽然这种不纯一般人听不出,但音乐修养较深的人是能辨别的),某些无柱弦乐器(如二胡、三弦)不用平均律,避免了不纯的现象,但存在着旋宫转调的困难。惟有古琴,按五度律定弦,按纯律定徽位,按减字谱指定的徽位取平均律之音,因此,可以说,古琴是“一琴兼为三律准”,既保证了纯音,又能自由旋宫转调(理论上有84调,实际应用有30多调),古琴按纯律定徽位,有91个泛音,可以奏出长段落的泛音(即纯音)旋律,古琴音品之纯是其它任何乐器所无法相比的。 音质之雅:音质是指乐器的音响物理学状态。有柱的打击或弹拨弦乐器(如扬琴、琵琶、月琴之类)发音铿锵响亮是其优点,但发音延时短促,为取得长时值音就需要不停地轮指或用竹片敲打,这就发生大量颗粒音,细碎音,音质偏嘈杂;无柱的弓弦乐器(如提琴、二胡等)发音曼延婉转,没有颗粒音细碎音的嘈杂,但不够铿锵响亮,音质偏软;而古琴之音则刚柔相济,既有弹拨乐器的铿锵响亮,又有弦乐器的悠扬婉转,而且“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无闻(《新论·琴道》),综上优点,故称古琴为雅音之典范。 音色之富:音色是由乐器的材质、形制、构造、取音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从材质上看,古琴共鸣箱用材为上桐下梓、桐纹理细致均匀松软而较轻,使发音清脆、透彻、醇厚;梓木则纹理紧密、坚硬而沉重,不仅使琴体牢固不易变形,更重要的是面板的发音得到良好反射和回响,使琴音圆润饱满。古琴通体布满经多次涂刷、抛光的生漆,用鹿角研磨成极细粉末的鹿角灰(一种中药)作为漆胎,与生漆调匀遍涂琴体,待阴干后磨平,经数次同样工序直到漆层达到相当厚度,这种厚漆层既利于保护琴体,又因有鹿角灰而产生的纳米孔隙而利于共振和透逸。漆色晶莹透亮,更富敲金戛玉之音色。琴弦使用蚕丝,使琴音圆润、古朴、淡雅。从形制构造看,古琴的音箱,不像别的乐器那样薄板粘合,其面板和底板都是整木掏空而成,其音箱壁厚,内部又有暗槽及纳音等特殊结构,所以发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吸引力。琴腹内,头部有“舌穴”、“声池”两个暗槽。尾部又有一个称为“韵沼”的暗槽,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这些装置使古琴在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留有余韵”。从取音方式看,古琴有泛、散、按三种音色。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若隐若现,轻盈活泼,缥缈入仙,如天外之声;所谓散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恢宏旷达,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按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按音的特点是婉转抒情,圆润细腻,琴的按音最多,指法特别丰富细腻,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三类音色,天籁、地籁、人籁俱在七弦古琴之中。因其以上诸多优点、古琴成为众乐典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古琴艺术不单是一项专门的音乐艺术,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它身上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几千年历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益稷》等篇章中明确记载了尧舜时代琴瑟及其理论形态——音律在国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尚书·益稷》记载舜帝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考察国家治乱,这是儒家“乐与政通”、“审音知政”思想的最早表述,儒家以“礼乐治国”,向往“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局面,周公“制礼作乐”,以琴为代表的乐教形成系统的制度,琴乐艺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孔子首创私人办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生徒,以琴为载体的乐教居六艺教育的第二位,出现了“礼记、曲礼”中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盛况。《左传·昭公元年》有“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慆心也。”琴音艺术承载着崇高而厚重的社会政治使命,不是后世所认为的仅仅用来开心逗乐的手段。而是在中国长期的政治、伦理关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以礼乐设教之目的,是因为“礼求别”而立“德”,乐“合同”而化“仁”,二者结合就是“崇德”以“致中和”,乐仁统一,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因为如此,琴学理论家徐上瀛《溪山琴况》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北,德协神人,理一人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白居易则以诗句道之:“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历代琴论著作都极注重琴的禁心、载道、宣德功能,同时它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及《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以及《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很多关于琴的记载和论述。万世师表的孔子一生刻苦认真学琴、弹琴,并创作琴曲,为后世立下了光辉榜样。孔子的众弟子,以及后世文人如荀子、公孙尼子、庄子、列子、司马相如、刘向、桓谭、班固、王充、蔡邕、蔡琰、诸葛亮、周瑜、阮藉、阮咸、嵇康、葛洪、谢安、刘琨、刘勰、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周敦颐、沈括、朱熹、陈亮、岳飞、文天祥、汪元量、耶律楚材、刘基、王阳明、李贽、王船山、谭嗣同、蔡锷等圣贤、哲士、英雄、文豪、伟人等都从古琴吸取了精神营养,又都向古琴大川贯注了涟漪清泉,使古琴成为最能代表和最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底蕴和神髓的载道之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