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入门概说 >

修身治世的宝典《黄帝四经》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黄帝四经》既是一部尊道贵德、修身治国的宝典,同时也是一部尊道贵德、民主法制的全书。也正是因为它具有符合大道法则、民主与法制和谐并行、修身治世兼备等特点,就为独裁和专制所不相容。在汉武帝时期,汉儒董仲舒与汉武帝联手剿灭,使黄帝所有与政治治国相关的经典全部骤然地从历史中消失无踪。汉武帝与董仲舒的行为,不仅使中华民族一直赖以实现天人合一、从而明彻大道、修身治国的宝贵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国家教育中丧失;而且使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历史发展突然发生鸿沟般的断层,以至于中国文化中的民主与法制的诞生时间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招致封建独裁和专制社会奴役中华民族达数千年之久。
    
    “反也者,道之动也。”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出土的古轶书中,终于发现了《黄帝四经》, 从而使失传了两千多年的《黄帝四经》重现于世。《黄帝四经》分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合称《黄帝四经》。《黄帝四经》一万一千余言,理论严谨,系统周密,逻辑分明,在惜墨如金的古代,这部经典算得上是长篇巨著。《黄帝四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道贵德、修身治国的精神文明,不仅仅是中国精神文明治国之大成,而且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精神文明道德治世的专著,是一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著。
    
    尊道贵德,修身治国,在《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中有详细的记载。黄帝问阉冉说,我想布施五正以治理国家,你看如何起始去施行呢?阉冉说:“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通俗地说就是:“顺应大道,欲以道德治理国家,首先必须修身,内治于自己的身国。身国内的道德环境达到‘中气以为和’而符合道的法则,然后才能运用自己的‘正善治’施治于外环境和他人。这样外与内都在道法原则的基础上衔接互动变化,才是正确地使事情圆满成功的方法。”阉冉说:“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刑。内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即是说,后天肉身的智识还没有达到自知而明道的法则时,就需要以道修身进入深静深定,在虚静深定之中,求证内身国法道变化转换的规律和法则。性命之身内部完成了“人法道”的变化,身国内的形名都获得了向大道的真实转化,也就必然自知尊道贵德,恭服于大道而躬其身地行事于世间。“黄帝于是辞其国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黄帝于是安排好国事,辞别国家的大臣,独自登上博望山,依照天人合一、圣人之治的修身方法清苦修证了三年,从而内求出自己身国中的法道治理全过程。
    黄帝在《黄帝四经》中开篇之首,就郑重地揭示出他的法道文化思想源出于大道,是尊道而成,是依据道的法(法则、规律)而生成世间常法。他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道生法”,是黄帝法道思想的根本和缘起,信仰遵从大道而生成世间法是他创立法道思想的前提。道法是常法之母,常法(世间法)只有遵从大道而制定,才能“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道法是无相(虚静)结构环境中的状态,“道生法”则是法于道以后,遵从道的规律制定的、符合大道原则的世间常法。他要求治国者“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①这里所强调的“唯执道者”、“虚静谨听”既指尊从大道,同时也强调“虚静为用”的修身方法。只有道德修身而执道才能使世间法不离道,只有能进入虚静的修身实践者,尊道贵德才能公正无私,才能以常法维护世人尊道、畏道、顺道,从而尊道贵德。
    《黄帝四经·经法·道法》中还说:“公者明, 至明者有功, 至正者静, 至静者圣, 无私者知(智), 至知(智)者为天下稽。”黄帝在这里仅用“公”、“明”、“正”、“静”、“无私”这六个字就将修身治世的精华高度概括出来。天上的日月大公而以光明普照大地,人若能具备公心,不仅能自明自知,同时还能达到至明无所不照,就能有大功德于社会和国家。正,由“一”和“止”共同组成,是“抱德无离”、“执一以为天下牧”之义。德性淳厚完整的人,很容易进入虚静的修身境界而天人合一,在至静的境界中必然会成就为圣人。修身而无私者,他的后天智识必定会丰富全面;修身境界是贤人的,聪明而且行为尊道贵德,贤人至智者就是天下人都稽首尊敬并且视为楷模榜样的人。
    
    《黃帝四经· 十大经· 姓争》中说: “ 天德皇皇①, 非刑不行,缪缪②天刑,非德必倾。”这一段解释为:虚空和宇宙中充盈着尊贵明亮的德性能量,但是人们如果不具备德性的品格,不符合道的法则,不规范心念和行为,那么这些能量也无法进入社会和人体之内滋养人的性命。用道所产生的人世间的法治(天刑)规范人的心念和行为,是天德养精神内治身国、外治社会的前提和必须的措施;没有符合道德品格的法律,不论是道法还是世间常法,都无法真实地行德于身国和社会之中。世间的法治要依照天德而制定,天德与人世间的法治这两者之间是父子关系。人世间的法治,如果不教导人们尊道贵德、教育人们修身去主动获得天德进入心身滋养精神灵魂,那么法治制定得再怎么符合自然规律,制定得再全面仔细,刑律也将会越用越滥,最终必然颓倾崩塌。只有德治与法治主次分明,并行不悖,才能出现《诗·大雅》①中称诵赞美的“穆穆皇皇”的美好景象。
    《黄帝四经》中说:“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吾畏天爱地亲民。”畏天爱地亲民,就是黄帝法道文化思想的核心。明大道而知畏天,这是确保治世者能够爱地亲民的基础和前提。不能修身明大道,也就难以真实地敬畏大道,从而自觉地尊道贵德。私心和贪欲也就无法扼制地无限膨胀,权力就能使人变成魔鬼而不自觉知。修身明德知“道”,是使人自觉地尊道贵德、畏天克己,不敢凌驾于大道之上的根本性保证。道德教育,绝不是口头的说教,只有修身实践进行真实地体悟,才能产生真实的教育效果。修身明道尊道,才能具有圣人之心而“因民以为师”;治世者要倡导民众修身明德知道,尊道贵德,“毋壅民明”,“吾爱民而民不亡”,“毋乱民功,毋逆天时”, “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主得臣辐者王”②,“赋敛有度则民富”,“长利国宾社稷,世利万夫百姓”等。黄帝的法道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③的和谐观与民主治世思想。
    黄帝的畏天思想和理念,源于他在修身实践中的真知灼见,是一种高度自觉并且终生恪守不违的信念。不修身者根本无法正确地解读其中的奥义。黄帝在灭掉了吃人的蚩尤以后,取代炎帝治理神州。他一生披荆斩棘,开山通路,走遍华夏各地,每到一处就必定要建筑祭坛,敬拜天道,也叫作“封禅”。据孔子说,《三坟》一书中载有黄帝专题述说上天大道的内容,可惜后来失传了。黄帝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顺应天道,创立法道学说,以道法而生世间法,为历史上“五帝”时期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影响着“三王”时期,而且对汉代的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四经》在汉武帝时代突然被人为地湮灭于黄土之下,在尘封两千余年以后,在二十世纪末重现于世。他的法道思想必定会在二十一世纪重放光芒,造福于二十一世纪的东方中国和人类社会。
    
    《黄帝四经·十大经》中说: “昔者黄宗质始①好信, 作自为象②,方③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④, 前参后参,左参右参, 践位履三,是以能为天下宗。”这一段的白话释意是: 从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黄帝,他的资质纯朴近道,崇尚对大道的信仰。行为举止都效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慧识与智识同观于四面,辅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识判断。他的修为达到了双足不出大门,能知晓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户之外,能通晓天道之义的境界。神运能四达而无碍,信息反馈都自 始,近道之义。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观眇》:“无,名万物之始也。” 象,效法、供奉之意。《尚书·虞书·尧典》:象恭滔天。 方,并舟同行。这里指慧识与智识并用。 与《德道经》第十章《知天下》中“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意思相近。然归纳于虚静的心中。他并不因此而疏懒懈怠,还是深入慧观与智观,“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左右之阴阳,前后之阴阳,一体而观,并且同时参予前后左右身边具体事务的实践,参和悟并举。他处下不争,谦虚谨慎,登上高位坚持辞让再三。这也说明轩辕是履行了“三推三让”的“禅让”仪式后,才被民主推选为黄帝,所以,他才能够成为天下的宗主。这一段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破解“尧舜禅让”的千古之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