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大国医路志正:路氏八段锦及其养生秘方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氏八段锦


    预备势
    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两脚外侧与肩同宽,两腿自然站直,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头顶“百会穴”微有顶意,双眼自然垂视前下方,口微闭,舌尖舔上腭,下颌微收,含胸拔背,直腰松胯,垂臀提肛,两肩下沉,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腿外侧裤中线,手指向下,手掌向内,宁神调息,气沉丹田。
    用法
    此预备势有三重意义:①自此式开始,接练各段动作,可提高各段的功效。②初学者可先学站此式,然后再学练各段动作,更易于掌握,同时此种学练方法与传统的气功学练方法(先学练静功后学练动功)相一致,故作用亦佳。③凡年老体弱、患有重病,练习动作有困难者,可先练此式,数日至月余,手足和丹田会有气感,即可逐步学练各段动作。单练此式时,作用同一般站桩,称顶天立地桩。
    口诀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松腰胯,两膝微屈对足尖;
    双臂松沉掌下坠,手指伸展要自然,宁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一、双手托天理三焦
    (一)动作说明
    自预备式起随吸气两手向前稍提起,掌心翻转向上,十指相对于脐下丹田前,缓缓上移两手向上托起至胸前。随后配合呼气掌心翻转向里、向下、向外、再向上,推于头顶之上。两臂自然伸展,意在上推。同时双脚足趾稍用力抓地,呼气尽。稍停片刻后,两手随吸气双手十字交叉,沿身体正中线下落至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继续配合呼气双掌下按,最后自然分于身体两侧,成预备式。
    (二)作用
    用双手翻掌上托及足趾用力引手少阳三焦经之气经胸下膈,循属三焦(三焦经起于小指、无名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沿上臂走向肩而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包,下膈(属三焦)。三焦备,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宣上导下,莫大于此也。故祛病健身首练此段。
    (三)练法
    自预备式直接练此法,随呼吸反复练习三次即可。练习此段,意随手走,手随气行。双手上推时为呼气,呼气尽则上托之手亦停止动作。想吸气时,双手则随之下落,吸气足时,手应回到丹田上移膻中,再随呼吸而上推下落。最后一次,双手下落至双腿旁成预备式而收势接练下段动作。
    口诀:十指相对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十字交叉护身掌,双掌下按势还原;
    势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二、左右挽弓心肺朝
    (一)动作说明
    自上段收势动作起,配合吸气,两膝弯屈下蹲成骑马式(膝部弯曲成90度角,或成120度角左右均可)。两臂提起向前画弧,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掌心向里,拇指向上,其余四指向左,左臂在里,掌心内外,四指向上,拇指向右扶于右手小臂内侧。接上式两臂分开,同时呼气,左手拇指斜向上,食指直向上,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左臂向左伸展推出,沉肩坠肘坐腕,头渐左转,眼看左手食指,意在伸展。右手半握空拳,屈肘向右似拉弓状,拳心向里,意在后拉,呼气尽。稍停片刻后,随吸气,两臂胸前画弧,两手转换,左拉右推。最后两臂收至胸前,两掌心相对。将屈膝之双腿站直,左脚收回半步,两掌心翻转向下,随气沉丹田两掌下按成预备式。
    (二)作用
    此法为调肺、强心之功,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肺主气,心主神,此为练气之本,安神之用,左右拉弓动作,增加了胸廓的动作,使心肺两脏得到锻炼,血为气之母,血至则气至,气行则血行。因此,心肺之衰旺,关系寿命之短长。
    (三)练法
    自第一段接练此式,随呼吸练习左右各三次,即可。练习此段,合掌动作为吸气,两臂分开时为呼气呼气尽而未吸气前,动作也稍停。此外尚需注意眼随手走意领神行。
    口诀: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双臂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势还原。
    三、调理肝脾须单举
    (一)动作说明
    自上段收势起吸气,左脚收回成立正姿势,两手向前画弧,在丹田前两掌上下重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掌心均向上。随后配合呼气,右手向上经三脘(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顺序排列于剑突下至脐部正中线上),循胃经(足阳明胃经在腹部位于腹中线旁2寸,在胸部位于中线旁4寸),向内旋臂,直向上托,左手翻转,掌心向下,经“气海穴”扔循胃经下按至胯前下方胃经“髀关穴”处,同时两足脚趾稍用力抓地。稍停片刻后,配合吸气两掌回到腹前,唯掌心相反,即上掌掌心内下,下掌掌心向上,成抱球状。然后呼气,同时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如此轮换练习,最后两手下按至胯旁成立正姿势。
    (二)作用
    两掌循足阳明胃经上托下按,同时意守中脘穴(上腹中部),引脾胃两经之经气,以达调理脾胃之目的。双腿站立使厥阴肝经拉紧,又有身体两侧,左右牵拉,使得肝胆随身体运动而动。脾主运化,脾脉者土也,土生万物。胃为水谷之海,为后天给养之源泉。肝主疏泄,肝脉者木也,木曰曲直。胆为中正之官,为决断之腑。故此法为健后天之源调畅情志之功法。
    (三)练法
    单练此法左右各三次。练习此法,两掌上托下按时为呼气,两掌回收时为吸气。呼气尽可稍停片刻。两手上托下按时两脚脚趾用力抓地,尤其双脚通脾胃、肝胆四经之经气,故甚为重要。
    口诀:双掌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棚园;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髀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势双掌回丹田。
    四、双掌扑地固肾腰
    (一)动作说明
    吸气,左足迈出成预备式,两臂提起,两手平扶丹田前,双手手指展开。继续吸气,两掌左右分开,沿带脉向后捋至腰部,平扶于腰脊两侧,手指向下,同时以意领气自丹田至“志室穴、肾俞穴、命门穴”。呼气,长腰后展,至呼气尽。稍停片刻,改吸气双手自带脉向前捋至丹田处。吸气尽时,上身向前向下俯身,配合呼气两手掌心向下,按向地面,并以意领气,沿膀胱经而下直至涌泉穴。随即一吸一呼,一起一落往返七次,随吸气直身,两手提起,空拳拳背相对,虎口朝前于胸前。
    (二)作用
    此段功法为引丹田之气补肾,撑腰仰体为加强腰部之气感,足太阳膀胱经牵拉,再引气自足少阴肾经而上,此均力强腰健肾之法。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肾气盛衰关系到人体的强弱和后代之繁衍。
    (三)练法
    本段单练一次即可。练习此段时,仰身以长腰而气不上浮为准,故不可只顾仰身长腰而使气浮胸胁,则失去健腰补肾之作用。俯身时不可甩头,要松腰收腹,缓慢折身。此法吸气后和呼气后均可顺势稍停片刻,动作停止,呼吸亦停,但均应顺其自然,绝不可故意憋气。
    口诀: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手分左右向后转,呼气长腰撑腰间;
    势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掌扑前;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五、侧身顾盼能健脑
    (一)动作说明
    接上势配合呼气,双拳向外转腕变掌,掌背相对,指尖向前,伸展推出。吸气,双臂向两侧平分,虎口向下,成手心向后侧平举。呼气,转腕使手心向上,头先向左转,同时左手翘中指,头再向右转,同时右手翘中指。吸气,双手握拳收回,端于腰间,转腰向左,双拳上托至胸前两乳中间,拳背相对,虎口向前。呼气,双拳向外转腕变掌,掌背相对,指尖向前,伸展推出。吸气,双臂向两侧平分,虎口向下,成手心向后侧平举。呼气,转腕使手心向上,头先向左转,同时左手翘中指,头再向右转,同时右手翘中指。吸气,双手握拳收回,端于腰间,转腰向右,双拳上托至胸前两乳中间,拳背相对,拳眼向前。呼气,双拳向外转腕变掌,掌背相对,指尖向前,伸展推出。吸气,双臂向两侧平分,虎口向下,成手心向后侧平举。呼气,转腕使手心向上,头先向右转,同时右手翘中指,头再向左转,同时左手翘中指。吸气,双手握拳收回,端于腰间,转腰向前,站正稍提肛,气可沿尾闾、命门引回到丹田。呼气,双拳顺势变掌,掌心向下,垂直下压,置两手垂于双腿裤线两侧,气沉丹田,回到预备式。
    (二)作用
    此法用练眼神、转颈等动作主在健脑。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明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等。故此法为以外达内、强健脑力的运气法。
    (三)练法
    此法紧接上段练习,随呼吸练习一遍即可。练习此段功法,“意”在上,气上行,则转头不晕。
    口诀:提携元气双背拳,一画开天两臂展;头颈随手左右转,引气上行至顶颠;
    呼气尽时停松静,两臂收回于腰间;继续运转成起势,收势运气回丹田。
    六、回首望踝和带跷
    (一)动作说明
    接上势吸气,两膝弯曲下蹲成骑马式,气沉两足,意守丹田,双手微握拳,右拳自下而上画弧,至拳背正对印堂,左拳拦腰画弧,至拳背正对后腰。随后配合呼气以腰为轴,缓慢转腰向左,转头后瞧,目视右足跟。吸气,左拳自下而上画弧,至拳背正对印堂,右拳自上而下画弧,至拳背正对后腰。呼气,缓慢转腰向右,转头后瞧,目视左足跟。如此反复练习,最后头至正中时站起,收回双手成预备式,接做下段。
    (二)作用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具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的作用;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通过此段联系,可以使带脉、阴阳跷脉通畅,从而达到强壮身体,驱除腹部、腰部、下肢疾病的作用。
    (三)练法
    左右反复练习三次。练此法沉气和意守非常重要,意散乱、气上浮,则易头晕。而原有头晕者,只要沉气、意守涌泉练习之,头则不晕,久练后头晕则不再发生。
    口诀:马步高低可自选,双掌成拳上下翻;头随呼气移向左,双目却看右足跟;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跟;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七、俯仰壮督通冲任
    (一)动作说明
    接上段吸气,两臂提起,两手虎口相对,手掌向内,提至小腹,环抱丹田,眼平视。稍停片刻后,改为呼气,俯身弯腰,两手似托物,虎口相对,双手借势向下,尽量触地。吸气,头微仰起,双手顺势向前,向上捧起,至双手举过头顶。配合呼气,身体后仰,双手从头顶向两侧下划,垂于体侧裤中线处。如此反复练习,最后双掌下按成预备式。
    (二)作用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此法练习疏通三大奇经,使得阴阳调和,为养精、蓄力、练神之法。在行首练腰脊之力,再练丹田之气,并以意领神,待丹田气足,腰脊力壮而达到意、气、力三合时,则奇经八脉随内气而运行,故此段实为开通大小周天之法。
    (三)练法
    单练此段,随呼吸练习三次。初练此法者应注意放松,不可用力,得气后仍应放松,手随气走。
    口诀:双手上移护丹田,环抱下行至地面;举引内力随俯仰,上下屈伸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任督二脉小周天;更通冲脉养气血,收功按掌势还原。
    八、背后九颠百病消
    (一)动作说明
    接上段将左脚收至右脚旁,并使两脚跟相互靠紧,两脚站成倒“八”字形。两手掌向下,手指向前,但无下按之意,其他要求同预备式。站好后,随吸气两足脚趾用力,两足跟缓慢向上提起,提肛,头顶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两手掌则意在下按,手指稍向上。吸气足稍停片刻后,随呼气将身体放松,两足跟落地,两手掌亦稍放松。如此反复9次后,改为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不做下按状,足跟提起,以足掌用力,上下颠动。颠动9次后即可收势。
    (二)作用
    此法为平和周天之功,在前七段功法基础上,练习此法,则可内平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外御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行气养血,健五脏,通经络。
    (三)练法
    此法作为最后一段练之。周天不通,不可强求,牢记功到自然成,只按要求练习即可。周天七循后,全身放松做颠抖动作,此为整理运动,以将练功者自练功状态恢复到常态而自然收功。因此无需另设收功法,以节省练功时间。
    口诀:两腿并立撇足尖,脚尖用力足根悬,吸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九遍,气走全身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秘方:每天早餐三片醋泡姜
    “不急躁,病就好了一半。”91岁的路志正给上午门诊的最后一名患者开出“药方”。
    路志正老人是北京各医院中目前还在出诊的最年长的一位大夫。路老有着91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每年路老都会体检,检查结果都是一样,所有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所有的结果都是“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弹性跟四五十岁的健康男性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路老自述的养生经验吧:每天三片醋泡姜。
    “我坚持吃了40多年的姜,每天进餐的时候吃两三片醋泡姜。姜中含有姜辣素,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消化。先圣孔子有句话“不撤姜食”,孔子活了73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长寿的了,我想与他“不撤姜食”的饮食习惯有关。
    姜性辛微温,辛能散,温能祛寒,我开方经常用姜作为药引。此外,姜皮能治浮肿,干姜治胃病,泡姜能治妇科病……
    家人每次会买几斤姜,切片或切丝,然后用醋泡着吃。醋本身有活血的作用,还能够祛除姜本身的辣味。
    吃姜有几点要注意:“不多食”,一次吃几片醋泡姜就够,或切成细丝和姜末拌于凉菜中,有和胃降气,增加食欲的作用。吃太多则会导致胃热。老年人如果咳有泡沫的白痰,可以吃姜,但是痰黄、干咳或无痰的,就不要吃。
    当然凡事不绝对,比如你要是受凉了,或者晚上散步时出汗着凉了,喝点姜糖水,一出汗,病可能就好了。”
    从路老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醋泡姜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关于生姜的养身祛病功效,古已有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生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另外,陈允斌在《回家吃饭的智慧》、王焱燚在《健康靠血养》中都讲到了生姜温补阳气的功效。
    中国有句俗话:含口姜,保安康。姜乃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兴奋人体多个系统,还有调节前列腺的功能。因此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饭后吃一片干姜,既可以帮助温胃散寒,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王焱燚《健康靠血养》
    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生姜的养生价值,把根留住醋泡姜吸取中国传统九蒸九晒工艺,遵创“三泡三晒”古法泡姜工艺,经过三泡,生姜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三晒,生姜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有很大益处。
    可以说,与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相比,生姜是一种廉价有效的滋补品。需要提醒的是,用作日常保健的醋泡姜,一定要在早饭时吃,所谓“早吃姜,补药汤”。这是因为姜最擅宣发阳明经的阳气。而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生发胃气,促进消化。
    养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想拥有一副好身体,就要像孔子一样,常年 “不撤姜食”。
    睡前泡脚,入睡时先养心
    泡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头部的血液就活络,身上微见汗,血液就下来,现在就好了,脑袋就清楚了,解除疲劳,这样我们再休息。休息以后,再做做气功和按摩。肠胃不好,按摩一下肚子,晚上右手先从这边六十四下,你这边揉六十四下,八八六十四卦的问题,然后就休息了。这样再睡觉容易入睡,睡觉的时候先养心,不要再想事情了,就入睡,这样睡觉最好了,就是扎实。
    脾胃是后天之本
    “执中央”,中央就是指脾胃,脾胃与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密切联系,它是整体的,如果脾胃出现别的就没有办法治了,“持中央,运四旁”保护脏腑,“调升降,提枢纽,中医是枢纽问题。不能用热药,刚药脾阴,不能用热药,干药,脾恶湿,喜燥,而胃属阴土,它喜热,恶燥,它们既矛盾,也互相依赖,我们XXXX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我们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好多别的科的病,包括肝病、包括肺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都要归到脾胃上来。这方面我们有课题,我们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心脏病,做了一些研究,经过300多个病人观察对照,效果还是不错的。
    随即我们又做了一个方法,叫做化症取膸治理心病的方法,效果也是不错,从药理,药效出的药片都是挺好的。说明中医要看整体,要有整体观念,它的效果,不能只瞧一点,你要治心脏病,活血化淤固然很好,但是有的病人就不适合,你要另劈蹊径,通过脾胃来治疗心脏病方面的,包括肾病方面的,包括风湿,包括痛风,我们这些研究的课题都从脾胃来治,还有一些肝脏综合症。
    你从中医的角度,XXXX因为中医脾主液,主通,你健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跟肝和肾都有关系。因此我们治疗疾病,要把握整体,把握这个病的实质,寒热虚实都要兼顾,我们都要兼顾并调。总体来说,调脾胃。调的脾胃药,你吃太多以后,它运化不了,你的脾胃不吸收,当然现在我们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用灌肠的方法,用一些西药,都可以通过肠胃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