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假如专家都像芙蓉姐姐,国学何谈前途?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2007年9月6日 浙江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缺少文化的浮躁使国学的普及传播恶俗化。如果搞专业的也要像“芙蓉姐姐”一样,靠恶搞、搏出位扬名的话,说明“国学虚热”到了病态的程度。有人说,国学虽虚热,但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国学的关注和阅读。这是一种曲解。如果普及传播的目的、内容、形式都是错的,那只会是谬种流传。
    近些日子,有个古代文学博士写了一本名为《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专著,有个导演排了一出恶搞、开涮经典《红楼梦》的话剧,不仅如此,像“司马相如劫财劫色,涉嫌包二奶”、“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之类的怪论,在学界层出不穷,大有不将国学经典和历史文化名人恶搞到底死不休之势。这些搞专业的也要像“芙蓉姐姐”一样,靠恶搞、搏出位扬名的话,说明“国学虚热”到了病态的程度。
    从专诵经书的幼童国学私塾,到天价学费的老总国学班,从戏说历史、大话经典的电视剧,到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国学文化说书式的讲座,媒体炒作,乐此不疲。对此国学虚热,如用赵朴初先生一首以鲁迅诗句“西游演了是封神”作题的六言诗来描述和概括倒是恰如其分:“如来佛胡授记,姜太公乱封神。吃一顿涮羊肉,便硬派做回民”。
    在当下的国学虚热中,传播的内容不外乎三点:一是渲染帝王将相们烛影摇红、煮豆燃箕、纵横捭阖、勾心斗角、宫帏秘闻;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做人物的翻案和所谓的考据文章以哗众取宠;三是在对古代社会、古代知识十分模糊的情况下,故意曲解经典,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缺少文化的浮躁使国学的普及传播恶俗化。有人说,国学虽虚热,但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国学的关注和阅读。这是一种曲解。如果普及传播的目的、内容、形式都是错的,那只会是谬种流传。历史的教训不应遗忘。回想一下,在极左路线下1972年的“批林批孔、尊法反儒”、1975年的“评《水浒》”的普及传播所造成的恶果。当下在“娱乐大众”旗帜下的国学虚热对青少年的贻误同样不容忽视。
    此种娱乐八卦般的炒作风,学者责任的缺失和媒体的误导公众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对此提出了批评。王元化先生针对“国学演讲热”指出:“将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到大众中去,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演讲的内容不能脱离史实,不能胡编乱造,不能媚俗、低级,不把个人观点强加进去。”又说,“浅阅读贻害后代啊”,“这是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前途的大事”。有网民也发帖批评,“任何文化的热,任何有关文化的争论,都应该有个理性的学术大方向,那就是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进步”,等等。这些批评集中提出了三个问题:普及传播国学的目的是什么?普及传播什么样的国学?如何普及传播国学?
    普及传播国学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根本目的,一是为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成败得失,对中国的古代社会和古代知识有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二是为了从国学中吸取精华,作为构建现代精神文明的有益养分。也就是说,通过国学的普及传播,教育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应以什么样的精神为追求的目标,应以什么样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当前的国学虚热中,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借普及传播国学这个大口袋把什么垃圾糟粕都装进去,借商业八卦的炒作,贩给读者、观众,遗害不浅,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很多中小学生的家长对国学虚热所传播的错误内容和恶俗方式深为忧虑,纷纷在网上发帖,希望学者、媒体能为孩子们提供健康的精神粮食。用曲解、误读、戏说、歪批、瞎品、阉割、恶搞的方式,传播的是错误的历史事实和扭曲的民族精神。在此状况下,出现“孔子不如章子怡”的奇谈,风水迷信成为某些地方官场的风气之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类社会现象折射出国学虚热并没有起到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是国学普及、传播的根本原则。
    其次,普及传播什么样的国学。对“国学”的定义,虽见仁见智,但其基本内容,社会公众大致有一致的看法,即“经史子集”。这些典籍文献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淀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态、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伦理和社会心态。面对庞大的国学体系如何进行取舍不仅是一个社会责任,而且也涉及到应由谁来承担进行普及传播的工作。
    国学的普及传播应做到“本义”、“他义”和“我义”的三义合一。
    “本义”是指国学经典原本的含义。古代的文献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特定文化的载体,它的词、句和文本都有特定的内涵,它的文本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有所损益,因此对文献经典的解读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或是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作过专门的研究。如果普及传播者连本义都不懂,信口开河,误读误解,那么要想达到普及传播国学的目的,必将是南辕北辙。国学普及不同于学术争鸣,如果都是非专业的,随便什么人都来混讲一气,将自己的一孔之见当做国学真知来普及传播,那么只能让受众的认识和思想产生混乱。
    “他义”就是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些文献经典做过的大量注疏、解读、诠释。虽然见仁见智,但他们的工作,一使这些文献经典成为通行本,使之能够通读通识,二使这些文献经典的内涵有一种历史的拓展,丰富了这些文献经典的历史内容。普及传播国学的时候,不能将他义当我义。有学者指出,有人对经典的解读没有一条是自己的,把别人的心得都当成自己的,那就是胡说八道了。同时,这也是个学风问题。
    “我义”就是在本义和他义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文献经典的一种新的解读。这种我义的解读能给当下的受众有一种新的领悟和感受。
    在本义、他义、我义三义合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学普及传播才有可能达到使受众对国学有个明晰的认识,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才有可能为构建中国现代精神文明作出贡献,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值得追求的精神目标和值得仿效的榜样。我们千万不要在“娱乐大众”的旗号下,将国学的普及传播变成一场恶俗的“娱乐嘉年华”,那样只会误人子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