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国学就是五本书,《论语》、《老子》、《孟子》、《庄子》、《易经》,精读这五本就足够了。”2008年11月11日,著名国学大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来到深圳,先后在罗湖区委议政厅和中心书城为数百国学爱好者带来两场精彩讲座。作为台湾继南怀瑾之后最有名的“哲普大师”,傅佩荣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近年来在内地连续开讲“哲学与人生”,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其近年出版的“傅佩荣解读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也风靡内地。讲座之后,本报记者对傅佩荣进行了独家专访,听他畅谈阅读与国学。 一生的读书计划只需八本书 11日下午,傅佩荣做客罗湖区委议政厅,开了一堂名为《品味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的“都市讲坛”。这也是深圳读书月期间由罗湖区文化馆主办、罗湖区文化馆、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承办的重点活动。晚上,他又马不停蹄赶往中心书城,在北区大台阶开讲《国学与当代生活》,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运用经典智慧指引现代生活,分享“心的文化”。 谈到读书,傅佩荣主张“季节读书论”。“春夏秋冬是四个季节,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也是四个季节。念书要配合你的生命阶段。”傅佩荣开的书单只有8本,中国4本,外国4本。他说,春季读中国的《论语》、外国的《泰戈尔全集》,就会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夏季读中国的《庄子》、美国作家梭罗的《湖滨散记》,通体清凉;秋天看《老子》和房龙的《宽容》,会发现万物有荣有枯;冬天温习《孟子》和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 真正的阅读永远是纸质阅读 “杨振宁先生的自传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杨先生是物理学权威,他做人处事却不靠物理学,不靠数学,不靠化学,而是靠国学。”傅佩荣说,读国学的意义,在于寻找一种生活的源泉,阅读亦如是。 他强调说,阅读是非常特别的一种行为,能够把白纸黑字变成思想观念,让你消化之后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阅读会让一个人感到生命有它的深度、厚度。“一个人有任何遭遇,就因为有阅读习惯,一切会转向正面和阳光,相反,不阅读只看网络,他的生命会比较没有出口。”因此,傅佩荣认为,真正的阅读永远是纸质阅读,“纸质书可以反复读,可以做笔记、画线,可以写些心得在旁边,让它变成经过你的手运作的产品,一本读过的书就变成‘我的书’。网络却永远不可能做到。” 作为一位来自台湾的学者,傅佩荣从旁观者角度看到,内地这一两年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原因之一正是网络太发达。“阅读有时是需要变成一场运动来推广的。目前,内地有没有设法让阅读继续成为人们乐趣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他建议最好一些朋友组成读书会,定期一个月聚一次,把读书心得做个分享。 《四大圣哲》影响终生 幸运的是,台湾的阅读传统从未断裂,傅佩荣告诉记者,台湾的高层知识分子一般读西方译著,加上台湾翻译队伍也比较整齐,因此阅读方面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几十年来一直能够保持和国际接轨,西方的最新学术成果都能同步看到。 早期影响他最大的一本书,是他念大学时开始翻译的一本小书《四大圣哲》。书里介绍四个人,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翻译的过程是一种精读的过程,译完之后我深感震撼。活在世界上有这四个人作为典范,生命实在是充满挑战,并且深具意义。”傅佩荣感慨地说,《四大圣哲》明确了他的人生方向,受益一生。 这些年来,学者傅佩荣过着一种忙碌的生活,演讲、出书,他怎么保证自己的读书时间呢?傅佩荣告诉记者,他在台湾一直保持一种相对单纯的生活,奉行“四不一没有”的政策,不碰政治、不上电视、不应酬、不用电脑、没有手机。“人一定要记得自己生命有限,时间很宝贵。我很爱惜自己的时间,从不勉强去做别人都要做的事情。这样才有时间念书,就这么简单。” 从南怀瑾到余英时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傅佩荣说,第一位就是南怀瑾。“在台湾学术界,没有人把南怀瑾先生当做一位学者。他从来没有在公立大学教过书,他在私立大学,像辅仁大学兼课兼过两三年,我那时正好念大学,所以他教我中国哲学史。”傅佩荣说,南怀瑾从不好好讲课,他上课的时候东拉西扯,或是跳到讲台上教学生打坐,“他教我们中国哲学教了那么多年,都不知道什么叫中国哲学。人家说他是最早一个版本的于丹。” 另一位老师方东美对傅佩荣的影响更大。他用八个字形容方东美上课,“天马行空,画龙点睛”。“他讲中国佛学,你在教室外面经过,会以为他在讲柏拉图,你走开了,半个小时之后你回来,他在讲庄子是太空人,逍遥游如何如何,你以为他讲中国哲学,再听下去原来讲的是佛学。”方东美把中国哲学、儒家、道家跟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康德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对傅佩荣是很大的震撼。 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的时候,傅佩荣又遇到第三位恩师余英时,余英时先生教导他,西方哲学是西方人的专利,“我这一生如果要有点心得,一定要研究中国自己的哲学”。 本报记者 刘悠扬 王光明/文 韩墨/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