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昆曲,又称永嘉昆剧,是流行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温州昆曲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 目前温州昆曲所上演的剧目是指从“同福”昆班成立起直到现在的130年间曾经演出过的剧目,包括不见于其它剧种的剧目和昆剧艺人自己创作的剧目,以及建国后剧团创作、整理、改编、移植的剧目在内,全本戏约150余个,小戏和折子戏约100余个。从剧目组成的特点来考察,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昆山腔形成以前,即明万历以前,中国戏曲舞台上所普遍流行的剧目占了一定比重。如《荆钗》、《琵琶》、《白兔》、《杀狗》、《精忠》、《八义》、《金印》等都作为班社的基本剧目,不论哪个班社都必需能够演出这些剧目才能得到观众的承认。而作为昆山腔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如《浣纱记》、《牡丹亭》等却从未有上演全本的记录。这一剧目结构的形成绝非偶然,有人据此认定,这是温州昆曲自温州南戏直接继承而来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二)家庭伦理剧较历史剧为多。在温州昆曲舞台上,帝王将相出现的频率远不及市井小民为多。这方面的剧目如《永团圆》、《占花魁》、《双玉鱼》、《寻亲记》、《巧相逢》、《合珠缘》、《虐媳报》等剧,是温州昆曲剧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剧目在描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方面往往有独到之处,使演员在塑造人物时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三)丑角戏多。温州昆曲的演员结构虽也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以生旦戏为主轴,但丑角戏却不容忽视。丑角戏在每一个台基、每一场演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折子戏如《一文钱.罗梦》 、 《红梨记.醉皂》、《儿孙福.观灯》等竟成了某些昆班的重头戏。温州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为了能在一个晚上把整本戏演完,对剧本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压缩和删芟,但一般都保留了丑角戏的折子。这种对丑角戏的重视,是和温州南戏一脉相承的。 (四)艺人自编的剧目多,也是温州昆曲的一大特色。这些剧目大抵为温州昆曲所独有,是其它地区的昆剧和兄弟剧种所未曾见者。有的根据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编演,如《对金牌》。即周密《癸辛杂识》所记江心寺恶僧祖杰残杀余氏一家七口的命案。元代的温州南戏即曾上演。又如《洗马桥》,即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故事,温州道情中所唱的《洗马桥头祭羹饭》,温州居民几乎家喻户晓。温州昆曲演出此类剧目,特别受到观众欢迎。 温州的确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用热血肥沃了这片热土,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浪潮在带来了无限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卷走了温州人心中最朴素的文化。温州昆曲作为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温州人文情怀的真实写照,却在一步一步地远离、远离……,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