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传统剧目约120个,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河曲二人台”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 河曲二人台的特色 河曲二人台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河曲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发展到现代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河曲二人台的经典曲目——《走西口》 《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今,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河曲、保德已是旧貌换新颜,它以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晋、陕、蒙三省区的商业流通集市,昔日走西口的悲惨生活已成为过去,但是河曲二人台这朵民间小戏的奇葩,将永远开放在人民的心里。 河曲二人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群众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为祖国文艺百花圆中一朵鲜艳的奇葩。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养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河曲县多年来努力发展地域文化艺术的结果,标志着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艺术瑰宝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