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时调是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天津时调初为船夫、搬运工人、人力车夫等人的业余演唱,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天津时调的历史溯源 旧时,天津时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仅流传在民间的街头里巷。每当端午节前后开始,直到重阳。 清末民初,天津时调已在天津四个地区盛行,并出了不少擅长时调的民间艺人。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时调作了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等新曲目。天津广播曲艺团邀请曲艺工作者对时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定命为"天津时调"。在时调改革和演唱过程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对传统唱词、唱段及唱腔进行了净化、筛选,清除了糟粕,净化了舞台;搬走了过去舞台上千篇一律又妨碍演员表演的长方桌;在乐器伴奏上除原有三弦、四胡外又增加了扬琴和笙等吹打乐,使曲调显得既欢快,又和谐,烘托了气氛。以上一系列的改革一直沿用至今。 天津时调的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天津时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除少数曲目二人对唱外,多为一人独唱,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节子板。唱腔有靠山调、老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等。句式以7字句为主,有长短句相间;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垛子板等。 天津时调的艺术特点大抵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浓厚醇朴的天津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活态的、平民化的作品内容;风格独特、不乏绝活的艺术表演形式;与时俱进、规范成熟的作品结构。尤其在语言音调上,天津时调用地道的天津地方语言、韵腔进行演唱,因而在词句、腔调及板式方面与其他曲种有明显的不同,词句多则五六十句,少则只有二三十句,一气呵成,不落窠臼;在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种,追本溯源,正是天津市井小调的演化。 此外,天津时调唱腔豪放、爽朗泼辣,其全无拘谨滞涩的性格表达,与天津人的精神气质如出一辙。有曲艺界的学者提出:“在北方古曲唱曲中,天津时调是最具天津特色的。京韵、单弦、梅花、西河、乐亭都好,都有自己完整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但在天津方言的使用上都不能与天津时调相比。 然而,近一个时期,由于我国民众音乐文化心理上的“下潜”,致使传统音乐传承人和欣赏人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一些依赖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天津时调的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并且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生存危机。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欲了解更多天津快板等天津文化的相关内容,欢迎登陆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