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这些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往往寄寓在器物之中,通过器物来反映。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信手拈来,都是文化。中国器物文化主要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青铜器种类很多,名目繁杂,可将这些器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归纳成若干大类。青铜器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大类是食器,而食器又可再细分为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包括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等。 1、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礼器,鼎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成语也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古代社会对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 2、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属于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3、甗: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4、簋: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以偶数为多。 5、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6、鬲:为炊粥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7、盘: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国的青铜器是古代文明的标志,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