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衣冠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就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级的官员按照文武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指中国明朝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有所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成语“衣冠禽兽”即来源于此。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 补子中的图像 官袍的补子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明清时期的补子对比 补子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文官绣单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