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来自民间的“绝技”——踩高跷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过去,每到中国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传统文化景观。直到现在,在部分城市的大街小巷,正月里的这种民俗活动依然会定时举办。
    
    踩高跷时,每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踩高跷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人们所喜爱。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踩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
    踩高跷的由来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这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并乐在其中。
    踩高跷的现状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文化色彩。豫北武技高跷,起源于明清之际,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今,踩高跷活动一般都是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现在踩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城市各处的正月十五游园会、庙会中也有可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