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第一部史籍《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和夷"即与哈尼族先民部落有关。哈尼族是一个迁徙民族,大体迁徙路线是由西北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半岛北部地区流布,这在史学界是较为统一的看法。哈尼族迁徙史诗即系统地勾勒出了哈尼族先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史路、在各个迁居地的生活图景,并以迁徙为中心事件,唱述了先民们主要的迁徙原因、迁徙路线及迁徙过程。因而这些作品在哈尼族人民的心目中被当做"信史",当作族根,通过祭司贝玛们的代代传唱沿传至今并发挥着强烈的民族认同作用。 ![]() 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共7章32万字,内容涉及哈尼族的历史、地理、生产生活、风俗民情、神话传说等,语言朴实而富于哲理,情节曲折、生动感人,不愧为一部研究哈尼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主要记述了最早的哈尼族居住地“虎尼虎那”(红石头黑石头交错堆积),这个地点在遥远北方,由于人口增加,食物减少,他们南迁到水草丰满的“什虽湖”边;后由于自然灾害森林起火,他们又迁到龙竹成林的“嘎噜嘎则”,后由于与原住民族“阿撮”产生矛盾,又南迁到雨量充沛的温湿河谷“惹罗普楚”,与“阿撮”、“蒲尼”等民族交往甚密,但因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而不得不南渡一条大河,来到两条河水环绕的美丽平原“诺马阿美”,在此哈尼族将农业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生活十分美满。 后来,他们受到当地一个叫做“腊伯”的民族的凯觎,妒其财富和土地而发动战争。哈尼族战败离开“诺马阿美”,南迁到一个大海边的平坝“色厄作娘”,为避免民族战争,又东迁到“谷哈密查”,得到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许,居住下来;当哈尼族人口繁衍,经济大大发展时,蒲尼出于惧怕而发动战争。这次战争规模巨大,哈尼族险些灭族灭种,战败南迁,经“那妥”、“石七”等地,最后南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 毫无疑问,《聪坡坡》所记述的哈尼族南迁的路线及所记地名是极其宝贵的。虽然这些地名所指的地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正是这些古地名的存在和史诗对这些地名所示地区的具体而生动的描述,给考证、勘察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并对研究哈尼族族源、迁徙、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哈尼阿培聪坡坡》这部哈尼族迁徙史诗是哈尼族传统文学的顶峰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目前发现的系统、完整地记载哈尼族历史沿革的长篇史诗之一。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史记",《哈尼阿培聪坡坡》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叙了哈尼祖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情况,并对其迁徙各地的原因、路线、途程、在各个迁居地的社会生活、生产、风习、宗教以及与毗邻民族的关系、哈尼族梯田文化等等,均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辑录,因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学、社会学及宗教学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