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颇具“绿洲文化特征”的多朗舞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深为全疆人民所喜爱。
    
    “多朗”之称
    多朗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的人的自称,他们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开出绿洲。直到现在,在麦盖提、巴楚、阿瓦提等地区,有许多人仍自称为多朗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多朗。
    长期以来,多朗人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在劳动生活中创作了动作剽悍、具有劳动气息的多朗舞。它所表现的是“狩猎过程”:开始的散板是“号召全体参加狩猎”,接着是“举着火把找寻野兽”、“勇敢地和野兽搏斗”,“奋起追逐野兽”,直至“围歼”和“胜利后的喜悦”。从那近似挽弓骑射的矫健舞姿和动律特点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当年多朗人艰苦的狩猎生活,也有人说,这是一次战争的过程。由于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所致,使多朗舞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草原生活气息和艺术特色。
    多朗舞的文化特征
    多朗舞基本上是两人为一组的对舞形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组动作,最后是竞技性的旋转。群众跳多朗舞总是从散板开始,按照多朗木卡姆固定的顺序跳下来多朗地区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丝绸古道上,自古盛行歌舞,文化上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伊朗等文化的影响。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乐舞古风依然盛行,并且融入了蒙古部落的草原文化,使其乐舞风格不同其他地区。由于多朗地区靠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交通不便,受外来影响较小,所以原西域乐舞的一些形式得以保存下来。
    多朗舞的伴奏音乐
    多朗舞的伴奏音乐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歌舞组曲,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保持着浓郁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朗木卡姆有九套,每套有不同的名称,多用“比亚万”(意为戈壁草滩)等富 有地区特色的名称,作为曲调的标题。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节奏的五个段落组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谐自然,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高潮。多朗木卡姆的歌词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多朗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多朗舞中展现了丰富的绿洲文化特征——质朴、豪放的风格是游牧生活的遗迹;炽热,高亢的声调,浑厚、粗犷的舞蹈同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生活的人们特有的情感反映;严谨的结构与完美的形式则是农耕文化的乐舞精华。正是由于上述因素,才融合成了多朗舞的民族文化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