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鼓舞”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剑河县、施秉县等地的苗族聚居区。这是当地苗族在姊妹节、春节、苗年以及各种大型集体聚会活动中,由妇女们根据木鼓敲击的音乐节拍进行自编、自跳、自舞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 “踩鼓舞”这种寓娱乐于舞蹈表演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早在明清时期以前就已经在台江、剑河等地盛行。苗族“踩鼓舞”的动作是根据鼓点的敲击声来进行,其表现的形态有象征回忆祖先迁徙的《迁徙舞》、模仿斑鸠、鱼、虾和螃蟹等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动物快乐舞》以及男人狩猎时的《狩猎舞》等等,动作幅度大,生活气息浓厚,民族性和地域性鲜明。在整个“踩鼓舞”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功能,形态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体育文化价值。 一、社会性别的社会学价值 在苗族的传统体育中,每次活动场景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和男性在生理性别上都是比较模糊的。就苗族的“踩鼓舞”而言,虽然这是一项以女性为主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但每一种体育动作所表达的舞蹈文化类型,尽管在生理性别的文化差异中显示的是一种文化社会生活的模糊性,但表演时的出场秩序、体育行为中所模仿的动物动作或构成舞蹈动作故事的过程等都已经“去男女性别化”。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苗族的“踩鼓舞”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别价值是一种以文化愉悦为主的性别平等和追求精神地位无等级化的社会生活。 二、文化形态价值 苗族的“踩鼓舞”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形态,从场景中的民族服装构型、踩鼓时的鼓点节奏及引导性的展示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围观者用苗语对唱的踩鼓礼仪歌等等,不仅体现了苗族处于农业文化发展阶段的“东方文化”是一个“重社会”、重“集体”性和“重情感”的民族特点,而且也揭示了一个民族位于相应的地域内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与其社会发展历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艺术审美价值 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民族和地域人群在审美价值的认识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苗族“踩鼓舞”作为体育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具体场景的客体活动中,每一个团队中的人群都是通过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表现生活、以内在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去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善”、用身体的形态和外在的靓丽去展示“美”,可以说这是一场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体育艺术美感活动,是一种动静有致的人类艺术审美过程。 总之,苗族“踩鼓舞”是通过身体的体育动感形态去表述一定文化意义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因而它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在贵州清水江沿岸的苗族村寨中有着特殊的体育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