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是一种汉字的字体,它是由秦代程邈创立的隶书(今楷书,唐以前为隶)长期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 楷书的简介: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楷书的主要分类: 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出现过小于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是指1-2厘米的楷书,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5厘米以上的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与此相比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楷书的名家代表: “书圣”——王羲之 欧阳询——欧体 柳公权——柳体 颜真卿——颜体 赵孟頫——赵体 楷书的演变过程 初期:初期的楷书,仍然还能找到隶书的影子,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魏时:东晋后,南北分裂,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唐时: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宋元:是楷书的延伸阶段。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清代:清代的楷书以邵瑛所著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为代表,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 楷书的延续和发展,在很大的一个方面起到了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此同时,使得各个时期的文化也被记载了下来,供后人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