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幅中国地图,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广袤土地上,繁衍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珞巴族。珞巴族是我国第56个民族(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以其稀少的人口、独特的珞巴族文化而著称于中华民族之林。目前我国境内的珞巴族人口总数为2856人,是我国现有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 民主改革前 民主改革以前,珞巴族生活在大山丛林深处,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生活,普遍信仰原始宗教,祭祀以牲畜公祭为主。传统的珞巴族社会主要行业分工并不明确,男性一般兼职打猎、畜牧、农作等行业,妇女则一般兼职纺织、染布、竹编等行业。珞巴人传统上好勇、尚武,传统体育竞技主要有刀术、剑术、跳高、摔跤、抱石头等。其中,珞巴族三大史诗作品被视为整个民族的神圣的语言, 以及洛巴民族的共同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象征。 民主改革后 民主改革后,在国家的关怀下,他们从山上搬到平坝地区,建起了新村。由于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优秀传统文化均世代以口相传,使其濒临失传。如今,通过组建珞巴民间歌舞表演队、举办珞巴民俗文化节,使得珞巴族文化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珞巴服饰已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珞巴族模糊的行业观念被打破,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外出,或按照现代理念从事农业和畜牧养殖。 西藏东部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南伊乡是1988年成立的珞巴族乡,是珞巴族聚居地之一,南伊乡才召村的36户居民都是珞巴族。该村主要经济收入为农牧业、运输业、林下资源采集及相关政策性补助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8106元。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加率100%。 目前,在珞巴族聚集区,我们所能看到的住房是他们下山定居后,党和政府于2006年第3次民居改造时兴建的。一幢幢新居立于规划的新村里,水泥路面,有娱乐广场,通了有线电视,也用上了移动电话,耕地有小四轮拖拉机,进城有摩托车。新居一户一院,有大门和围墙。主房为“凹”字形,砖瓦结构,双斜面人字形屋顶,彩钢瓦,砖墙外贴挂着松木板皮,粗糙、天然的松树皮质感使新居保留着传统木楞房的风格。主房中间一间是客厅,也是佛堂。宽敞明亮的玻璃窗上挂着时尚的窗帘,墙上有彩绘。 主房两端的厢房单独开门,存放粮食和杂物。厨房单建,为单斜坡顶,很宽敞,中间是烧木柈的铁炉,靠窗一侧是长凳和茶几,对面是橱柜,橱柜上面也有电视机,平时就餐、休息和接待常客都在这里。方便的炊事条件和充足的副食、蔬菜,使他们的饮食发生了很大变化。厨房有后门,厨房和主房之间留有小胡同,后院是牛栏、猪圈、鸡舍、厕所。这样,整个院落自然形成了人畜分离,既清洁卫生又方便生活。习惯狩猎的珞巴族人学会了养殖、种田,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也开始走出家门,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