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绵延、河谷纵横的中缅边境,仅有三万余人的阿昌族人把家园垒在半山半坝的坡地上,大山托着他们的脊梁,泉水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在这里,他们把人类文明的种子播撒,把历史进步的奇葩浇灌……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从阿昌族先民的家园旁穿过。置身于阿昌族村寨,随处可见外来文化在这里生根开花,就如那接踵而至的民族节日,早已汇聚成阿昌族的文化传统,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 阿昌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春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佐证了阿昌族文化中汉文化的源远流长;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以及村寨边古老的佛寺传达着阿昌族人对佛祖的信仰,赋予阿昌族与有着共同信仰的当地傣族人共同的佛教文化特征。高悬于佛塔顶端的铜铃不时地在微风中唱着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歌;火把节上点燃了千百年的火把是阿昌族人与藏缅语族各族兄弟之源流的旁证;“阿露窝罗”节讲述着阿昌族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是他们追随祖先的脚步,传承祖先的历史的节日,每当节日的钟声敲响,阿昌族同胞身着盛装,汇聚到矗立着绘有青龙白象、五谷、六畜等图案的牌坊为标志的广场上,在托起的始祖射下假太阳的巨大满弦弓箭前欢歌起舞,那看不完的笑脸、唱不尽的歌、歇不下来的锣鼓和停不住的舞步,都在向世人传达着他们的幸福和喜悦,憧憬和向往,自强和团结。 阿昌族对民族文化的眷恋 阿昌族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并没有消减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眷恋和爱戴。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却有着丰富灿烂的口承文学,其体裁包括各种神话传说和涉及万象的民间故事,耐人寻味的民歌。 壮美的长篇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人的骄傲和自豪,它讲述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人类及其各种生物的由来,涵括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和人祖英雄神话,被誉为西南游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阿昌族称它为“阿公阿祖的路”。这条路在阿昌族人的子孙后代中延伸和传颂,在新世纪的歌声中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族聚族而居,完好地保留着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当下,他们更加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