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木雕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相当悠久。天津木雕始于清代,以精湛的镂空技艺和丰富的雕刻内容在木雕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后期,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商业重镇,富商名流纷纷在此兴建园林、别墅,对木质建筑雕刻以及家具装饰雕刻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天津木雕艺术的迅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木雕的需求不断减少,近些年,天津木雕日渐衰落,几乎失传。如今,木雕手艺人王树元还在坚持这门老手艺,在50余年的木雕生涯中,他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同时,对这门手艺也有了突破和创新。 上世纪60年代初学手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转行刻木雕,1997年开始收徒,从事木雕几十年的王树元希望徒弟能从他那里学到天津木雕的精髓,把手艺传承下去 当记者走进王树元工作的地方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成堆的木料,一股粉尘和木屑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身上都落了一层灰白的粉尘,夹杂着汗水,这使得天气更显炎热。对于这样的环境,王树元一点儿都不介意,反而感到很知足。 他告诉记者,如今这间厂房是一位喜爱木雕的房地产商提供给他的,相比之前工作的平房,环境好了很多,“我们以前干活儿的地方很小,做大件木雕时就得到院子里干,要是赶上现在这样的三伏天或是冬天,更难受。”王树元的老伴告诉记者,王树元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每天早上6点出门,6点半就来到这里,多年如一日,他的生活一天都不能离开这些木雕。 王树元的木雕手艺源于他的父亲。王树元的父亲学习过木雕,却因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不断,手艺一直没有用武之地。上世纪60年代初,王树元出于兴趣跟着父亲学习,起初是干着玩,渐渐地便沉浸在木雕的世界里了。王树元回忆,他年轻的时候,平日要上班,只有闲暇时间才能琢磨木雕,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允许办“三产”,王树元才真正“转行”,把刻木雕当成自己的职业。到1997年的时候,他开始招收徒弟,希望徒弟能从他那里学到天津木雕的精髓,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王树元厂房的墙壁上,挂着他的很多作品:诱人的葡萄挂在枝头,圆润饱满的颗粒让人垂涎欲滴;蔓藤缠绕的葫芦架上,一只鸟立在枝头,让人仿佛能听到它悦耳的鸣叫;华丽绽放的花丛中,一朵朵盛开的牡丹娇艳欲滴,那停在枝叶上的蝴蝶张开美丽的翅膀,仿佛不一会儿就会飞走似的……一块普通的木板,经过他的一双巧手,呈现出如此美妙而灵动的画面。 “有时候,感觉我们这门手艺和种地差不多,周期很长。挑选的木料,能不能用来雕刻,一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一直以来,王树元认为木雕技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百余年前,还要随着时代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而不断发展,因此,在几十年的雕刻生涯中,他将这门手艺不断创新。传统的木雕一般都是刻好后,在成品外再套上框子,内容只能在边框里面,不能往外延伸,这种工艺使木雕在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在今人看来,这种形式让木雕本身过于厚重,比较呆板。于是,王树元在保留了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雕刻风格,即打破木雕边框高于画面的固有模式,让木雕内容与边框融为一体,并且大胆采用镂空的构图形式,工艺更加细腻,改变了缺乏立体感和远视效果差的缺点。“天津木雕属于木雕中的北派,风格以粗犷大气著称,如今经过创新,加入了精细元素,使它有了更丰富的韵味。”王树元说。 在记者看来,木雕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要先构思、设计画稿,然后精选纹理细腻、韧性好的木质材料,经过拼接、雕刻、打磨、上漆等一系列繁杂的步骤才能完成,即便是熟练的木雕手艺人,雕刻小件作品也需要半个月,大件作品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虽是以雕刻为主,但你什么都要会,看料、画画、雕刻甚至漆工都要懂。”王树元说。 曾经,为了找到更为适合雕刻的木料,他耗费了3年的时间。那时,王树元感觉北方木雕经常使用的核桃木雕刻后需要上色,工艺比较麻烦,便着手寻找更适合雕刻的木材,“木料太软雕起来感觉"肉",太硬了又费劲,必须软硬适度,而且不能变形。”由于对木材要求高,因此几经周折,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木料。偶然间,他在市场找到了一种花梨木,买回家放了一年,待木料干透之后,将其切割成薄薄的木片,几天后,看到木料变形不大,才让王树元心中燃起了希望,“有时候,感觉我们这门手艺和种地差不多,周期很长。挑选的木料,能不能用来雕刻,一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说到收徒,王树元感到很无奈,“有一次,有个孩子由父亲开车送过来学艺,这个孩子下车往厂房里走,他父亲把车调了个头要回去,就在这会儿工夫,孩子远远地看到厂房里的情景,脚下立即拐了个弯,就这样跟着父亲回去了……” 在王树元眼里,木雕最难的是如何刻得有灵气,行话叫“刻活了”,这不仅需要手艺人刻苦练习,还要平时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年轻时,没有网络,看不到这么多的工艺品,因此,只要有工艺品展览会,我都会去,不光是木器,玉器、牙雕等,只要是工艺品,都要从中借鉴经验。”由于雕刻技术精湛传神,王树元分别于2004年和2013年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个奖项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于我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王树元现场为记者演示了他的木雕技艺,熟练地用工具在木料中剔除多余的部分。在厂房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每雕刻一件作品都需要几十件工具。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是王树元对木雕艺术的追求并没有停止。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研究雕刻一件巨大的双面木雕作品,未来,他还计划做一件圆柱形木雕,这在木雕界均属于罕有人能涉足的“高精尖”领域。 1997年,王树元处于一位手艺人技艺和体力的巅峰时期,但已经开始收徒弟了。对此,他解释道:“人总有个死,我带走它又有什么用,还不如趁着有精力,把它教给年轻人,等到老了,干不动了,再收徒弟就晚了。”长久以来,他不介意把“绝活儿”传授给外姓人,但前提是想要跟他学艺的年轻人“必须能吃苦”。说到这里,他感到很无奈,“有一次,有个孩子由父亲开车送过来学艺,这个孩子下车往厂房里走,他父亲把车调了个头要回去,就在这会儿工夫,孩子远远地看到厂房里的情景,脚下立即拐了个弯,就这样跟着父亲回去了,还有的孩子头半个月觉得新鲜,后来就坚持不下去,打道回府了……” 木雕是门精妙的手艺,不坚持学习五六年的时间,无法掌握其中的精妙之处,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将这门手艺的精髓继承下来。如今,王树元已经有20多位徒弟,他希望这门手艺不仅要流传下去,更要发扬光大。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肖明舒 摄影 杨宝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