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2008年起,兰梦羽开始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 身为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保护与宣传。 “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普查,并编辑了各种资料。”兰梦羽告诉记者,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去,我市多次举办培训班,培训民间艺人。同时,每年举办各种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使各类民俗文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展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 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十大类:包括传统竞技与杂技、民间民俗、传统手工技艺、说唱艺术、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及传统音乐类。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市共普查资源共计311项,已有134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9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42项入选省级名录。我市已有51人被命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有2人被命名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被命名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但是,由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目前我市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如八沟石雕的雕刻技艺等正在消失。现在会表演背杆的人已不多了,年轻人没人能独立表演。喜欢并会唱燕山大板的民间艺人基本上都在七十岁以上,而且基本都没有传承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