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留住手艺——6位上海老手艺人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界面新闻 佚名 参加讨论

    
    从小住在上海石库门里,5岁时就被家里大人差使着打酱油、买菜包、买青团的周祺,很早就知道了上海哪里有好玩的杂货铺。大学毕业后,仿佛是因循儿时的轨迹,她开始了一次“重访”。
    这趟行程涵盖了上海的青浦、嘉定、松江、浦东、奉贤等地,她努力寻访到三十几位老手艺人,以竹、木、草、铁、布五种材质为线索,拍摄照片,绘制图画,集合口述,曾经出版了《上海杂货铺》一书。这些手作艺人,年纪从50余岁至90余岁不等,让我们跟着周祺,一起来听听这些手艺人的故事。
    故事一  竹器师傅,开始都做不好,慢慢再摸索
    朱家角放生桥边原来有一个竹器店,店主是六十几岁的朱师傅夫妇。朱师傅年轻时身体不好,不适合务农,想要学点手艺,于是就跟着竹器师傅学编竹器,“我就在师傅边上看看,和师傅一起编,学了三个下午,就算出师了,一开始都做不好的,慢慢地再自己摸索。到了卖篮子的时候,大家摊子都搬在一起,然后就可以互相看到各自做的篮子,再从别人那里讨教些不同的编法,大家编的东西都一样,只是编法有所不同。”
    “以前买篮子的大都是本地人,家家户户都要用的嘛,每户还不止有一个篮子,都是我当天做,当天就全部卖光了,能维持基本生活。过去我们当地一些人家结婚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要在篮子里装香烟、一条鱼、一只鸡,放满两个篮子,外面包一层红纸,这样就可以去娶亲了。还有装饭的篮子现在都还有人在用,就是把烧熟的米饭,直接放在篮子里面保存,盖子一盖就好了,这种天气(十一月)不放冰箱也不会坏。现在买的人少了,多是游客,买一个回去挂家里装饰下也蛮好看的,所以要靠养老金。”后来,朱师傅发了两次脑梗进了医院,再回来,发现妻子已经把竹编都扔掉了,店也关掉了。
    故事二 铁器师傅,一般经常做的尺寸都已经在我脑子里了
    浦东新场镇老街的铁店里有个陈师傅,他十七岁开始跟人学敲铅皮(白铁),后来下岗自己做,做这个手艺五十多年了,每天都要做八小时,“刚学的时候手一直出血,满手橡皮膏,现在一般经常做的尺寸都已经在我脑子里了”。除了打铁之外,他还像居委会主任一样,调解邻里矛盾,所以店里总是站着许多人,谁家买房子了,儿子找女朋友了,谁家又闹矛盾了,他都要照顾过来。
    他对待客人的要求也十分耐心,“像浇花桶有六个尺寸,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定做。如果头上的这个洞眼小一点少一点,水浇得就远一点,大一点密一点呢,就可以浇得近,每个定的人要求都不一样的。人家有要求的,我就画下来问他们是不是要这个东西。”铁器里最好卖的是萝卜丝饼的油墩子,五块钱一个,“这个东西一天做的快的有五十个,看心情的”。他现在也会帮邻居修修锅底,不收钱,“只是还有人需要我,就很开心了。我已经做出名气来了,生意好的不得了,新场就我一家店呀,每天都有人跟我定东西,赚点功夫钱,吃喝没问题。”
    陈师傅
    故事三 棕梆师傅,现在买了棕梆,可能以后也没人帮你梆了
    几年前,东台路没有拆的时候,一条街都是古玩店,路上有一个江西派的棕梆师傅,身后是老式的有很多花纹的棕梆,那是他师傅一辈人的手艺。“现在机器做的都没有手搓的好。干我们这行的,每天都要拉棕丝,手都粗。他把手伸出来,十根手指像萝卜干一样,非常粗糙。虽然是棕梆江西派的,他经常和江苏派聚在一起喝茶聊生意。“刚到上海来时,包括门店和流动的,一共有两三百家棕梆。”后来,东台路拆掉以后,这个师傅和他的棕梆派就没有聚集地了,现在他赋闲在家带孙子,说,“本来棕梆睡松了,要重新梆紧,现在买了棕梆,可能以后也没人帮你梆了。”
    故事四 蒸笼师傅,九十二岁,每天要做两小时
    海伦路沿街面,原来有家蒸笼店,这是正宗祖传的,爷爷先在丹阳开了家顺昌蒸笼店,后来父亲跟爷爷学的手艺,一九二一年把店搬到了上海,楼下是店,楼上是家,父亲去世后,店就交给了魏师傅,公私合营店关门以后,他去工厂做会计,直到退休才继承父业做蒸笼,他自己写一张顾客须知贴在墙上,“百年老店,自价包销,老年服务,诚实经营,低价销售,拒绝还价”,每遇到有人要还价,他就指指这张纸。
    “现在每天要做两个小时的活,只要对身体没妨碍,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老早是这样的,吃好早饭就开始干活,先把竹子锯开,然后预备今天要做多少个就把料劈好,上午一定要全部劈好削好,下午开始做,到晚上竹子就变蒸笼了,每天小的能做十几个,大的能做五六个。学徒的话,老早规矩学三年,还要再帮师傅做三年,头三年还没有工资的,只有一些零用钱。老早上海卖蒸笼的有一百多家,蒸笼也有几十种花样。现在来买的居民比较多,还有小饭店,也有人买当道具用的。”虽然说着要做下去,两年前他还是把店关掉了,回家后,不做蒸笼,做竹刻了。  “现在找我没有店了,要按门铃。”魏师傅说。
    故事五 织布阿姨,织布要看个人聪明不聪明
    奉贤沈阿姨十二岁就开始学织布,她觉得织布这个技能跟烧饭洗衣服一样普通,当地六十岁以上的女人都会,“小时候先是帮忙摇线,然后么织单色的、黑白色条纹的花样,大点了就织复杂的花样。织布要记花样的,要记性的。还要看个人本身聪明不聪明。有的小妹妹一下子就学会了,有的大了还不会。”
    “织布就在家里的客厅里面,织布机都是借来借去的,谁家要用了么就拿去。织布机是有专门木匠做的,有些东西可以拆下来,搬运方便,准备工作(穿纱)要一天时间,三四个人一起做呢。织布最难的地方就是花色(花样)多的时候。容易忘记踩踏板和穿梭的步骤。简单的花样两个踏板就可以解决了,复杂点的就要四个了,做多有五个踏板。一天么好织十三尺,织好的布要洗一洗,晒晒干,再放在箱子里。”但是这几年因为阿姨们岁数大了,体力衰减,现在儿女都不让她们做了。
    故事六 圆作师傅,只有自己做的自己卖才叫作坊
    闵行有个圆作杨师傅,生意做得蛮好的。十六岁跟师傅学艺,学了六年才出师,至今已经有五十几年了,“我们这个叫圆作,专门做圆的东西。还有种叫方作,是做椅子、家具的。”圆作要讲究质量,要选择适合的木料,“一天做一个不错了。按照老法来做么,木条要用竹钉穿起来的。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用胶水粘起来。方便呀。我一般都用杉木,质地比较软,其他木料太硬了没办法手工弄的。一般都会挑树结少的木料,这样做出来好看,也不容易漏水。买来的木料要晒将近一个多月,要是做到一半天气不好受潮了,还要等天气好的时候再拿出来晒晒卖。”
    陈师傅还根据季节调节木桶的高矮,让它们更适应客人的需要,“现在冬天买脚盆的人比较多,天冷大家喜欢买高一点的,天热么都喜欢矮的,平时用来放放脚,新的木盆拿回去放点冷水给它泡着,吸收水分了以后呢,木头会胀开,这样它密度就高了,一点都不会漏。这个是作坊,只有自己做的自己卖才叫作坊。”
    随着故事中的老师傅们渐渐老去,许多充满温情的手工艺即将无人继承。“现在就算买了棕梆垫子,棕梆松了也没人再帮你梆了;专门买了手作的竹篮子送人,人家第二天就还回来,说实在不知道放哪儿。要说挽救什么的有点来不及,真正能挽救他们的是需要他们的人,只要有人需要他们梆棕梆,需要编篮子,他们就会继续存在。”周祺引用日本《留住手艺》作者盐野米松的话,让这个手艺失落的话题不那么失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