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董德红:制扇技艺传古韵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中国文物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董德红,在北京经营扇子生意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每逢周末,他所经营的“古韵扇庄”便会成为一众藏扇、玩扇者的汇集之所。除了在经营扇子方面有口皆碑以外,他本身其实还是一位颇受扇友们认可的中青年制扇师。作为当代苏扇制作大师王建的亲传弟子,董德红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扇风格。近日,中国文物网记者对董德红进行了专访,他向记者讲述了制扇之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师徒因扇结缘 
    要问董德红是如何走上制扇之路的,还得从他经营扇子生意说起。早在2005年,他的扇庄就开始经营苏扇大师王建的作品,“从其它地方进来的扇子都积压着卖不出去,唯独王老师的作品‘一扇难求’。”董德红对记者表示,之前他也曾经尝试自己制作扇子,却总感觉技艺还不够纯熟,所以就开始四处寻访名师,“我走遍了杭州、安吉和苏州这些制扇工艺发达的地方,到最后发现还是王老师的制扇技艺是能吸引我。”
    人们常说要想成为师徒总是要有些缘分,而王建和董德红便是如此。据董德红回忆,他第一次去苏州拜访王建时,赫赫有名的苏扇大师一见面就对他说:“你可来了。”好像两人之间早已相识一般。等到后来正式向王建拜师学艺,董德红才得知,原来师父也一直也想找个好徒弟来传承自己的技艺。而且,王建早前曾经去过董德红的扇庄,看到扇庄里的人气特别旺,一下子就对当时正在热情待客的董德红印象深刻。后来等到董德红去苏州拜访王建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那句“你可来了”的相识之语。
    技艺由扇传承
    回顾向王建学习制扇技艺的经历,董德红表示,因为在北京还有生意需要照看,所以很难长期在师父身边学习。不过,师徒之间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董德红每个月至少会去苏州向王建当面请教一次制扇的技巧。“每次去师父那里,我都会带去一两把近期制作的扇子,让师父看看,给挑挑毛病,指点一下。”
    董德红告诉记者,自己曾经为一位扇子藏家做过一把棕竹材质的直方折扇,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拿给师父看。而那位藏家带着这把扇子到苏州游玩时,就将那把扇子给王建看了。看后,王建拿出亲自制作的另外一把扇子,与藏家约定将两把扇子交换把玩一段时间。后来,等到两把扇子交还到各自主人手里时,藏家又将原来那把扇子拿给董德红看。这一看董德红才发现师父已经不声不响地在上面进行了修改。“我做的那把扇子,师父又给改了几刀,应有的韵味和气息一下子就都出来了。”董德红认为,自己和师父之间平时虽然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交谈,但是师父的高超技艺却可以通过扇子本身不断地传授给他,从而让他在潜移默化间心领神会。
    付出为扇耕耘
    在董德红看来,制扇是一件既需要灵光一现,又需要艰苦付出的事业。“制扇的过程往往是又脏又苦,一般人都不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学。”所以,为了能够制作出一把令人满意的扇子,他更是把大部分经历都投入到制扇之中。而熟悉董德红的人,也都知道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往往是一大早就坐在店里制作扇子,中途除了吃饭、上厕所以外,基本上都会埋首于工作台前,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家休息。对于制扇的投入早已经渗透到董德红生活中的各个地方。比如,有时晚上躺在床上休息时,他也会时常在手里摩挲着尚未完成的扇骨,反复思考着如何造其型、如何成其韵。
    据记者了解,董德红在制作一把扇子时,如果之前已经对其扇形了然于胸,那么大概不到一周左右即可制作完成。不过,要是遇到一些之前从未做过或者难度极大的扇形,相对的制作时间也要更久一些。在制作这样的扇子时,他经常是冥思苦想,有时候实在没有头绪,就会先放一段时间,等有想法时再继续制作。董德红告诉记者,之前曾经花了近两年时间制作一把传统形制的包袱头折扇,在这个过程中,他反复地造型,反复地修改,反复地比照老扇子实物及图文资料,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推倒重来不计其数。但是,当他看到这把扇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之前的辛勤付出在他看来是值得的,而他也由此在崎岖坎坷的制扇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