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临沧11月21日电 (李晓琳)11月的孟定镇丝毫找寻不到冬季的踪影,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让这座位于中缅边境的小城四季如夏。正午,身着夏季傣族服饰的60岁老人岩蚌将沉淀了均匀纸浆的布架抬出屋外,3个小时后,一张张古法手工白棉纸就晒好了。 六百多年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一直保留着最为简单、原始和传统的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 颇为有趣的是,因造纸需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等十一道繁杂的手工工序方能完成,极其考验耐心、细致和精准,所以有传女不传男一说。男人们偶尔出些力气活,帮忙采料和捣浆。 与普通木浆纸相比,芒团白棉纸防虫防蛀,力撕不破,且无污染无异味。2006年,芒团古法造纸工艺成为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棉纸可以抄经、包茶叶。”岩蚌一边熟练地用木刀将晒好的纸从纱布上揭下,一边与记者聊天。她说,这样的白棉纸,自己一天可以做出200余张。因为白棉纸无污染、无异味,目前已成为包裹茶叶的最佳材料。 岩蚌从母亲那里学习了造纸术,现在又将手艺传给女儿与媳妇。芒团村的傣家人就这样一代代将技艺传承下来。 目前,该村有120多人掌握此项技艺。解说员伍晓梅告诉记者,芒团的手工造纸技艺得以保存至今,主要还是有宗教文化的基础。“当地傣族信仰佛教,常用手工纸抄写佛教经书。” 记者在叶明家的商店碰巧遇上了前来购买白棉纸的僧人。叶明收过50元钱,递去两叠手工白棉纸。因为产量有限,白棉纸售价相对较高。但傣族人认为,只有使用白棉纸抄写佛经才最虔诚。展览馆里展示着上百年的经书,包裹佛经的布料已经腐烂,但白棉纸抄写的佛经依然完好无损。 作为傣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芒团手工造纸技艺如今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难题。繁杂的工艺和原始的技术,限制了白棉纸的精细化加工,也无法批量生产。目前,造纸仅是农闲在家时傣家妇女的“副业”,远不能成为家庭经济支柱。 “为了让傣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的传播,我们不断尝试创新和推广。”叶明的女儿艾依是村里的手工造纸能手,她自幼跟着叶明学习造纸。聪慧勤劳的她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扎实的造纸技术,还十分创新的运用生活中的花草元素,将白棉纸打造成天然的艺术品。 今年才25岁艾依已经是芒团造纸协会的骨干。她与政府合作建了合作社,将其他村民家的白棉纸收购后进行加工。每年,艾依能销售出10多万张白棉纸,还不停学习研发了许多新产品:笔记本、台灯、扇子、剪纸、刺绣···店里的新产品越来越多。 叶明说,目前手工纸已经销往云南昆明,甚至泰国和缅甸。“一些省外的游客也会作为伴手礼带一些回去。”叶明十分支持女儿的事业,也希望女儿能将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