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在元代成市,明代建镇,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徽派的文化,包括徽派的建筑技术带到西塘。西塘最好的民居建筑就是这个时期建造的。到了民国时期,西塘已成为商业重镇。许多有钱人临河建屋,临街开店,留下了大规模的民居建筑。据2000年的普查,西塘古镇尚有明、清和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建筑共有25万余平方米。 西塘古镇的民居建筑有数百年的历史跨度,在不同的时期里,民居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此,它是一定时期的历史见证。是杭嘉湖平原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西塘的明代建筑虽已很少,但它的特征很明显,厅堂上所用的梁饰多为“包袱巾”状,清代建筑的柱础都用毛石,不用青石,因为“青”和“清”谐音,不能让大清压在柱下。而民国时期的建筑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理念,出现了木地板代替方砖,甚至还有天花板的装饰。 西塘的廊棚,是由沿街许多相邻的商店搭建连接而成的,全长1200多米,是西塘古镇的一大特色。因为江南多雨,商人们为了照顾生意,在店面前延伸建棚,究其根源,实质是儒商文化的物化。 带有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在西塘变换了模样,把一字型的改成了馒头形的“观音兜”。这是因为西塘每年要受台风的影响,馒头形的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风又防火,它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如遇台风,就会把巨大的风压在通过高过屋面的马头墙时,立刻减压。如果一旦邻居失火,它又可以将火焰挡住,赢得救火时间。 现存的西塘民居规模都不大,单体建筑的面积都很小,体现了简洁实用的平民文化。镇上河道纵横,所以临水而居几乎是每户人家所必定的。每家后河都有河埠,河埠上的“美人靠”给古镇增添了富有水乡风味的景色,把人的生存方式有意无意地溶入自然环境之中。 西塘古民居建筑的庭院布局十分灵活,在建筑物单体之间都有天井相间,有天井者称“进”,无天井都称“埭”。还有束腰的石库门,有的大户人家在庭院和天井间修建砖雕门楼,并饰以“家训”,以示后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