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笙制作技艺:古老乐器“笙笙不息”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慧姣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诗经》中如是写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笙以其清越的发音、柔和的音质为世人所称道。
    为了寻找笙的足迹,10月24日,记者来到了洛阳,在毛岭头村见到了手工制笙人毛智元。刚走进毛智元家的小院,记者就看到,院落里随处散落着制笙的材料,材料旁边是制好的成品。
    “从曾祖父开始我家就与笙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祖父、父亲,再到我,都成为制笙艺人。”毛智元说,“曾经有机会干别的工作,但由于无法割舍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无法放下从小就产生的制笙情缘,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记者看到,岁月的痕迹已经爬满了这位花甲老人的额头,手上厚重的老茧清晰可见,这正显示了这位制笙人对笙的执着。
    说起笙这个传统的乐器,毛智元滔滔不绝。“以前家里很热闹,外地来买笙的人非常多,村里红白喜事也经常能听到吹笙弹唱。可如今,吹笙的人越来越少了,制笙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笙制作销售基本都实现了企业化模式,手工制笙十分少见。”
    作为传统手工艺人,毛智元没放弃手工制造笙,他认为:笙虽是乐器,却是有生命的,规模化制笙虽然节约时间,但无法完全将笙纯正的音色展示出来。手工制出来的笙,不仅音色透亮,和声也十分的动听。
    别看笙外形简单,制作起来却不容易。记者看到,从选料到制作,每一步都十分严格。笙嘴不能用普通的竹子,必须是墨竹,墨竹火烤后非常光亮。做笙关键步骤是簧片安装,要求制笙人不仅有精湛技艺,还必须了解笙的音律。此外,做笙的工具也必须要亲自打磨,只有万事具备了,制出的笙才能凑出清脆的乐章。
    作为传统民乐,笙演奏出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吹响了多少朝代的兴衰。而如今,随着传统民乐的边缘化,笙也没落了。“古代有很多关于笙的文化,现在几乎绝迹了。”毛智元说,“要想让笙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想方设法加大笙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针对制笙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毛智元说:“随着笙市场越来越小众化,制笙的人少了,后继无人成为当前制笙市场发展的现状。再者,制笙也不怎么挣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年轻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笙制作。但是笙是古老乐器之一,为了不让这一古老文化失传,后继有人是延长‘笙命’的关键方式之一。”
    “因此,希望政府能够给予相关的支持以及政策的鼓励,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同时,通过挖掘笙文化,大力进行相关的文化宣传,让全国各地的人了解笙,了解笙制作技艺。”毛智元说,“还应当加强与外地制笙艺人的交流,不能闭门造车,通过交流合作让笙这项艺术永久发展下去。”
    采访最后,毛智元告诉记者,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准备将制笙工艺用笔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在笙与我们生活渐行渐远的今天,仍有一批制笙人坚持奋斗在手工制笙的道路上,正是他们的勤劳的双手,执着的坚持,才让笙制作这项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留下来。作为年轻一代,更要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发展当中,让非物质文化在中原大地中永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