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补锅:淡出视野,渐行渐远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补锅曾是一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的民间技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门手艺越发萧条,进而被逐渐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叮,叮,叮……”清脆的敲打声陪伴补锅匠人过了大半辈子。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使用铁锅最盛行的时期,买铁锅曾经需要特殊的票证。过去,铁锅用得多,消费水平又不高,于是衍生出一个特殊行当:补锅。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补锅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补锅
    铝锅换底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手艺好的师傅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接补技术不到家,或是技术好的师傅敷衍了事的话,换出的锅底或歪或瘪,只能浇花灌菜,当不了正用。
    
    补锅
    匠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经验,改良了维修工具,摸索出了一套快速铝锅换底的技术,无奈世界发展太快,手艺再好也留不住往昔虽然忙碌但很自豪的时光。如今,在口碑相传的广告效应里,匠人的生意也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做。
    锤子、夹子、剪刀、圆规、脚板……这些都是铝锅换底的常用工具。锤子大小类型也有讲究,方锤子主要用来敲打平整,圆锤子主要是敲出边状;夹子用来取旧锅底;剪刀则把锅身修剪整齐;脚板在干活时候起支架固定作用。
    
    补锅
    铝锅换底光有技术不行,还要讲究耐性。来光生意的顾客大多都是老年人,锅底坏了,舍不得丢,就拿来修。
    补锅分为“冷补”和“热补”。“冷补”是补锅师傅根据锅的大小、弧度,选用对应的小蘑菇状的铁钉,从里往外,穿过漏洞,再穿过一个垫圈,掰开铁钉的两脚,固定在漏洞处,然后用小锤极富韵律地轻轻敲打,使铁钉和方形垫圈贴实在锅体上。“冷补”方便快捷,缺点是使用的时候有可能妨碍锅铲在锅里翻动食物。
    “热补”是先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将铁锅片熔化成铁水,然后用一只小勺从坩埚里舀出铁水,飞快地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迅速地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了一粒橘黄色小圆球。然后,把那粒橘黄色的小圆球对准需要补的地方,从下往上、从外往里轻轻一挤,另用一块毡子迅速对压下去,飘出一小股淡烟,毡子拿开后,铁水就凝固在漏洞处,形成豌豆大小的疤痕。
    与其说匠人坚守补锅手艺是为了补贴家用,不如说是出于对这行当即将消失的无奈,更是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