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油纸伞是汉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油纸伞制作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和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6月7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泸州市第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水伞长负责人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分水油纸伞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如今业务不断拓展,工人们都在马不停蹄地做伞。在正式成为国际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后,伞长将认真做好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管理,借助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积极筹划,不断提高分水油纸伞的知晓度。 泸州分水古典油纸厂位于四川南部的酒城泸州,泸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是目前国内唯一手工生产油纸伞的基地。泸州油纸伞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专题采访报道。 油纸伞制作 为了保留全国最后的手工油纸伞,从本世纪开始,泸州市和江阳区两级政府就对油纸伞的传统技艺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对生态原料基地进行落实。“要真正留住这把伞,还是要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江阳区开始了为油纸伞申遗保护的“三级跳”。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于今年3月成功获得批准。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许学明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据介绍,在保护和抢救分水油纸伞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新一代制伞艺人。目前分水伞厂的40多名工人中,绝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传统工匠,后继乏人。 为了保住代代相传的制伞工艺,江阳区政府建立了油纸伞传统技艺抢救小组。对老艺人生活上关心,按月给予生活补助,每年定期体检。聘请他们负责传统技艺传授,举办培训班,培训学员100人。 江阳区政府目前已经相继投入100多万元,对油纸伞传统技艺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并建成油纸伞生态原料基地,落实保护。计划在2010年建成一座专门的油纸伞博物馆。“为了拯救国内目前唯一的传统油纸伞企业,江阳区政府拟在已投资的基础上,五年内区财政再投入资金150万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