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泉州传统手工艺吊膏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吊膏是源于民间的一种治疗铁打损伤的秘方,据闻以前吊膏的制作工艺绝对保密,而且传内不传外。整个制药的过程不允许外人旁观,不允许学徒在制作药坊内说话,以免秘方外传以及药效打折扣。
    
    吊膏
    历代医家均崇尚“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吊膏即外治法最常见、效果最好的一种,至今已流传上百年之久。它利用药物直接施于病者外表穴位或患处,借助经络发挥药物通经走络、行滞去瘀、舒筋活血、消肿化淤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名头响亮鹏山堂
    新中国成立前,鹏山堂的创始人刘鹏山在泉州一带名气很大,特别是晋江、南安、惠安等地,无人不识他。刘鹏山的嫡孙、吊膏技艺的传承人刘荣飞告诉记者:“到现在还有人寻着爷爷的名头找到我买吊膏。尤其是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居多。”
    当年,刘荣飞的爷爷刘鹏山因家贫,9岁就跟着一个师傅到处打拳卖艺。那时候,打拳卖艺者还有一门独特的祖传手艺,就是医治跌打损伤的吊膏秘方。除了跟随师傅街头卖艺,刘鹏山余下的时间就是学习制作吊膏。刘鹏山出师后,一边在街头卖艺,一边卖吊膏。不久,刘鹏山就开设了鹏山堂,专卖吊膏。后来,刘鹏山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除了卖吊膏,替人接骨外,也开始卖草药了。“当年,父亲也是边开店,边出去打拳卖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各种原因,父亲将鹏山堂搬到了西街北侧的东塔下。”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和爷爷、父亲一样,刘荣飞十几岁时就在惠安、晋江以及外省等地打拳卖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刘荣飞回到泉州后就一直经营着爷爷传下来的鹏山堂。现今已近60岁的刘荣飞和他的弟弟在西街分别开了一家鹏山堂。
    制药时一定不能分心
    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由此看来,吊膏的优劣,疗效是根本,而制作方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所在。据刘荣飞介绍,以前吊膏的制作工艺绝对保密,而且传内不传外。整个制药的过程不允许外人旁观,不允许学徒在制作药坊内说话。“听说这吊膏是有灵性的,一说话或者有点大声响,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刘荣飞笑着说,“不过,那也是老说法。就是说制药的时候一定不能分心,不然会影响师傅对下药的分量、比例以及熬药火候的掌控力度。”
    制作吊膏主要有配药、炸药、炼油、下丹、碾药、熬药、滩涂等多道复杂的工序。一般来讲,制作吊膏虽说一天内就可完成,但是准备工作要相当充分,药材、麻油和红丹等原料都需要提前准备,而且下原料的先后顺序和分量要把控得当。在熬药时因气味十分呛人,烟又大。所以制吊膏的地方必须选择通风较好、四面都有遮挡物的天井为宜。
    熬制吊膏关键除了个人经验,一要看药质和麻油的纯度,虽说是外用药,但是中草药的质量也要优良,麻油纯度要高;二要看膏质(通过第一遍的初步熬制提炼)的好坏,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炼油和下丹的火候把握不准将影响吊膏的质量。三要看熬药时的油温操控;四要看下丹的时机和速度把握;五要看摊涂手法,要将制成的吊膏摊涂在贴布上,需要一定的手法。摊涂好的药膏要像铜锣内面一样有螺纹。这样卖相才好。
    很多年轻人不识吊膏
    现今,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都是白膏药、药贴等,而传统的吊膏已经鲜有人用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吊膏的使用是老少皆宜,一块吊膏卖到5毛钱,市场价值很高,而且时常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买吊膏的人多数是老年朋友。虽说吊膏价格不贵,但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吊膏的药理,因此,一年卖出的量也不多,多数是看生意好坏而定。”刘荣飞说。
    据了解,吊膏系纯中药外用强力透骨贴剂,载药量大,疗效是一般药店销售的普通膏帖的二十倍。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的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不过,在贴膏药之前,要先用热毛巾将疼痛处洗净、擦干,再将药贴贴于疼痛部位和相关穴位,抚平按实。天气寒冷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使膏体迅速软化,增强治疗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