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京绣属手工刺绣,所以在今天机绣发达的时候,为区别于机绣又名“手绣”。京绣在解放后,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京绣 释迦摩尼讲法图 京绣 京绣,又称为宫廷绣、宫绣或手绣,是燕京八绝之一。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京绣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等,由于其严格而标准的宫廷艺术审美规范,其技术精湛、用料讲究,和民间绣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京绣,带您感受一针一线的精致锦绣。 京绣在清代最为兴盛 京绣与雕漆、景泰蓝等工艺并列为燕京八绝,曾与苏绣、湘绣、顾绣并称为“四大绣”,足见其当时的辉煌。 京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辽代则步入高峰。据史料记载,辽在当时的燕京专门设立了绣院,所制的“宫廷绣”主要用来供奉宫廷给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在南宋人所著的《契丹国志》中,对京绣曾有这样的描述:“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到了元代,金银线用于京绣,成为京绣中最好的针工,也称为“平金打籽”绣。这种绣用真金锤箔、捻线,盘成图案或是结籽于其上,工艺复杂、材质贵重,所绣之物十分精致、贵重珍奇,足显皇家的金碧辉煌。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极少见到,成为京绣的特色绣法。 明代之后,京绣的特色越来越鲜明,技艺精湛、针法严密、用工用料讲究、纹样图式也更具规范性。到了清代,尤其是光绪年间,京绣被誉为“宫绣”,发展更为兴盛,甚至名扬海外。当时的京城,由于京绣艺术的影响扩大,民间也纷纷效仿。在清末期,北京有几十家“绣坊”,这些绣坊在传承宫绣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民间的东西,使之更民俗化,后人皆称为“京绣”。当时,京绣制品的荟萃地集中在前门外荷包巷的西湖营绣花街。 严格的审美标准和规范 京绣因其供于宫廷,所以具有严格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规范,要求构图、用料、针法等各个方面都要在固有的程式和规范之内发挥,绝对不允许表现个性的主观创作意识。但是从流传至今的作品中还是能看到能工巧匠们个人绣艺的风格之不同,每一件绣品都能体验到画师和绣师的双剑合璧、默契配合,那种艺术中的沟通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制作京绣的过程中,需要在蜡纸上先描出纹样,用针按照纹样扎出小孔,之后铺上一层特制的粉,用刷子把纹样留在布料上,然后再运用各种针法织绣。在京绣中,需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光针法就有十几种,如盘金绣、打籽绣、三蓝绣等;在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呈现的绣品需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除此之外,京绣的选材、用料颇为考究,可谓不惜工本。京绣需纯手工绣制,一般会选取最好的绸缎作为面料。其最大特点是绣线需配色鲜艳,绣线会选取由蚕丝所制成的绒线,还会选用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的金银线。用金银线绣出的龙和凤又叫“盘金”,尽显皇族气派,一针一线体现宫廷的富贵精美。 京绣传承面临断档 虽然刺绣又叫“女红”,但是留传于世的京绣珍品中大多出自男工之手,这也正是宫廷绣与闺阁绣的不同之处。闺阁绣多为日常所用,而京绣主要为宫廷所用,因其对技艺、制作、体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史料记载,早年从事京绣技艺的人多为男性。诚然,京绣已经成为一种工艺种类,并列入燕京八绝,与闺阁中的“女红”有着本质区别。 据介绍,一个京绣绣工了解京绣制作、方法、图形、题材等方面的知识,再掌握多种针法,需要至少十年以上,更不必说绣出精品,那需要更长时日、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耐心。经过唐、宋、元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京绣随着宫廷的出现孕育而生,又因宫廷的消失而渐渐没落。皇室的奢靡、不计工本地投入将很难再现,京绣的辉煌也怕难以重演。目前从事京绣的技师少之又少,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没有“宫廷”的需求,没有可传承的手艺人,它的发展着实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