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练染印花技术是我国很古老的一种手工技艺。练染既是指煮练丝麻加以染色,也可指练染过的布帛。练染与织物的手感、精细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国练染印花技术起源很早。练染,与织物的手感、精细程度有关;印染,则与信仰、等级观念和审美意识有关。蚕丝纤维在染色之前都要经过练(湅lian)的工序。生丝经精练后变成熟丝,才易于染色,并有柔软的手感、坠吊感以及特殊的丝鸣声。 练,有时泛指白色熟绸或作丝绸解释。清任大椿《释缯》:“熟帛曰练,生帛曰缟。”周代官府设有掌草、染人等专门机构,染人负责染丝帛,凡是染色,春天煮练曝晒丝帛,夏天染黄赤色和浅黑色,秋天染彩色,冬天进献染好的丝帛成品,并掌管好一切染色的事务。染人负责分管染色工艺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染整体系。 先后染是两种工艺,染丝是先染后织,染帛是先织后染。染丝后刺绣或织锦是高贵的服饰。“士不衣织”是指官职低的士不能穿先染后织的织物。 ↑唐代捣练法 ↑元代双杵捣练法 ↑ 蓝染 ↑红染 ↑ 清代染坊 ↑ 清代染灶 熨烫 丝帛整理方式之一。即用熨斗压烫织物使之伸张平挺。此法汉代已经出现。熨斗用铜铁制成碗形平底状,内盛炽热火炭。张萱《捣练图》便描绘了熨烫的场景,图中有一妇女持熨斗,两边各有一位妇女往两边拉伸丝帛,正在熨烫。明清时代,染坊生产规模扩大,用熨斗熨烫丝绸已不能适应大批量生产需要。因此,清代染坊采用 轴绸 整理工艺取代了熨烫整理。 ↑ 唐代熨烫法 砑光 丝帛整理方式之一。即利用石块的光滑面在织物上进行碾压,从而改善织物的外观效果。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 精练过的熟丝砑光,是用大蚌壳刮磨使之光顺。而织好的丝帛砑光可用先浆后碾方式。是将丝织物卷于木轴上并置于磨光石上,上压重达千斤的凹形大石。双足蹬石,反复踹磨,如此分段重复往返碾压整匹丝帛。在摩擦及重压下丝帛布质紧薄而带有光泽。凹形大石也称“踹石”,俗称“元宝石”。碾压的石质选用光滑性冷、质地细腻为佳。砑光最初是用于丝麻织物,后发展到棉布。 ↑ 清代染坊中的踹布工具 ↑ 清代踹布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