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工匠精神也成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代名词。然而,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寻找全市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予以报道。 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今年80岁的张洪仁老人,是牡丹区马岭岗镇人,从18岁开始,干了40余年的木匠活,这些都是缘于他对木匠活的感情。这几年,他重操旧业,凭借对老式生产工具的印象,做出了各种袖珍生产工具。今年5月,他凭借木制袖珍织布机全套产品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创意金奖,当记者看到鞋盒般大小的织布机,织出巴掌大小的花布,其精湛的技艺、细腻的做工,让人惊叹不已。 在菏泽文心花园小区自家的车库内,80岁老人张洪仁正戴着老花镜,对着一块木头敲敲打打,各式各样的木头堆积在车库内,这就是张洪仁的“工作室”。在这间“工作室”里,一台迷你织布机被玻璃罩了起来,放置在工作室的角落里。这就是曾经获得创意金奖的参展作品,张洪仁对记者说。 我们知道,日常使用的织布机,长约2米,织布人通过脚踩踏板、翻飞梭子,织出各种布料。而这台小织布机长约26cm、宽约23cm、高约13cm,如鞋盒般大小。张老汉和老伴用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线,织出三色相间的花布,如巴掌大小。“从开始构造,到完全制作好,这个织布机大约花费了我两个月时间。” 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织布机虽然比原先小了10倍,但是没有缺少任何一个工序,且都经过精心打磨。“每一根木头都相互嵌在一起,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张洪仁说。记者注意到,织布机需要纵向固定的几根横木,都是在同一个位置穿眼,由一根木头穿过固定。 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张洪仁18岁开始做木匠,和木头打交道40余年,对做木匠活有很深的感情。“以前是为了维持生计,现在是我唯一的娱乐方式。”张洪仁说。60岁的时候,为了照看孙子,张洪仁放下了木匠活,十几年后,孙子、孙女都长大成人,又赋闲在家的他开始重操旧业。 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他不会打麻将,不爱养鸟打牌。”张洪仁的儿子张电文说。“老父亲就是对做木匠活情有独钟,对别的娱乐方式不感兴趣,他总是筹划着要继续做木匠活,这也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依托。”张洪仁的决定也得到了儿子张电文的支持,他开始制作一些马扎,并研究制作最小的织布机。 制作袖珍织布机,普通的工具是没有办法的,张洪仁只好先自己打造特殊工具。在他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由铁钉改造的各种小锥子,“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通过张洪仁的几件半成品,可以看到,木条上的每一个孔都是四四方方,且丝毫没有错位。 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除了纺线、织布的工具,张老汉还制作了过去使用的耕犁,“我还会把过去使用的太平车打造出来。”所谓太平车,是旧时用于短途运输大批量的东西的木制推车,如今,可以在博物馆内依稀见到它的身影。“制造这些东西也是我的愿望,希望我打造的这些小东西,能记录下历史上的一刻,也为后人留个念想。”张洪仁说。 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80岁老木匠40年精益求精创作袖珍织布机获创意金奖每天在木头上打孔、打磨木头,这位80岁的老人却没有丝毫的厌倦。“在工作室里,他一站就是一天时间。”张电文告诉记者,为了不打扰小区的市民休息,张洪仁每天早上8点之后才开始干活,之后,一站就是一天时间。 张洪仁老人告诉记者,他准备按照以前的老式农具的样子打造出全套的袖珍农具,让后人能够记住过去的一些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