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又古老的行业,从古代“班门弄斧”可以看出中国的木工业的发展的悠久和辉煌。在现代社会中他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反而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现在的社会很多年轻人都不肯吃苦,那些脏的,累的活都没人愿意去做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木工是一个得吃苦的技术,这导致了没有年轻人学习它,导致“技术断层”的出现。 老木匠 早上8点多,63岁的老木匠黄道正推着小车,缓步穿过行色匆匆的人群和车流,来到江岸区六合路口建设银行前。小车上堆满各式木质小家具。6年来,黄道正的小推车天天都会停在这里,而他做的各种家具,也成为街坊们争相选购的抢手货。 手工枷椅受老人青睐 有人路过小推车,看到黄道正车上的各种家具时,总会停下来驻足观看一番。黄道正做的家具以椅子为主,靠背椅、圆凳、老人用的座便器等他都做,但做得最多的,还是小孩专用的枷椅。“小孩刚出摇窝还不会走路时,就要放在枷椅里面学步。”黄道正说,从前每家每户都有枷椅,几乎所有人都是从那里面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要做好枷椅很有讲究,首要的就是尺寸一定要合适,既要能管住孩子的下半身,又要让其上半身能自由活动。孩子娇嫩,如果坐得不舒服,便会哭个不停。相反,合适的枷椅,则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站立行走。此外,枷椅的各个部位一定要细细打磨光滑,不能有一点菱角和粗糙的地方。“枷椅多少钱啊?”61岁的张婆婆的孙子刚满百日,买菜路过时看到黄道正的枷椅。张婆婆说,她儿子小时候就用过枷椅,但现在很少看到了,年轻人都喜欢买学步车。“塑料做的,总觉得不如木质的安心。”张婆婆说。 黄道正说,因为很少有人做,枷椅很难买到。有一次,一位婆婆听说他会做枷椅,从武昌东亭坐车来找他。恰巧那天下雨,他没出来,婆婆一路问人找到了他的家里。“还有买了枷椅,飞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给孙子孙女用的呢。” 割舍不下手中的锯刨 黄道正老家在黄陂,家里五代人都是木匠。18岁起,黄道正继承了父辈的手艺,开始独自行走于各地村湾。 农具、水车、吹谷机、各式家具……只要带木头的,他都能做。因为手艺好,请他做活的人家都对黄道正礼遇有加。“管吃管住,每天还有一包新华香烟。”黄道正说,无论是在生产大队还是包产到户后,有门手艺总能活得比较滋润。 1989年,黄道正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武汉。“孩子要上学,光做木工不够生活。”为了养家,黄道正放下了手里的锯子刨子,开始下海做起了小生意。1994年,黄道正在胜利街中南商都里卖起了服装。黄道正说,比起做木工,卖衣服轻松不少,赚的钱也多一些,但他脑子里却常响起刨子划过木头时的声响。 当了10年的小老板,黄道正的儿女们也都渐渐长大成家了。老伴离世后,年近六旬的黄道正在四唯街附近租下一间小房,又开始做起木工来。“还是想当个手艺人啊。”黄道正说,当了一天木匠,他便一辈子都是木匠。 坚持做好每一件家具 黄道正租住的小屋被各种大小的木料塞得满满的,让人几乎难以转身,但他自己却如一把锋利的锯子,在其中往来自如。附近许多居民听说他的木质家具做得好,会特意找到他定做一些小家具。每天,他都会坐在木料堆里,拉着锯挥着刨,细心打磨着手中的每一件家具。 没有电动工具,黄道正做木工时全凭自己的力气。“老了,不像年轻时那么能做了。”黄道正说,从前他都是晚上做木工,白天去卖。但去年,他的双眼患上了白内障,夜里看不清东西,加上体力也大不如前,现在只能下午做工,晚上更多的是敲敲打打,将做好的部件组装起来,早上再推着小车出去卖。虽然做得慢,家具数量也比从前少了,但黄道正对每一件东西都一丝不苟。 黄道正说,自己现在做木工不为赚钱,儿女们给他的生活费已足够养老。但他觉得自己还能动,不用依靠儿女。黄道正指着满屋的工具笑,只要手中的手艺还在,自己就会拉着陪伴他几十年的老锯,稳健精准地锯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