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枝特区新窑镇新河村,村民世世代代爱好竹编手艺。近年来,村民将以前只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竹制工具,逐步向高中端竹编艺术品发展,开拓出了一个远销省内外甚至国外市场的产业,竹编已然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村老百姓 过半玩竹编 由于村民很早以前就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竹子,一直以来,新河村竹子资源较为丰富。祖祖辈辈,村民都沿袭着自己动手编织竹具的习惯。 “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孩子,大部分都会编竹具。”当地村民说。 据村委统计,目前在1200多户4000多名村民中,有600多户人家约2000人从事竹编产业。 “不过最初,用竹篾编制出来的簸箕、背箩、撮箕、提篮等用具,只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村委会主任彭成荣说,后来,由于离城区不远,加之沿袭下来的手艺较为精湛,村民把竹篾编制出来的工具背到乡场和城区,倍受顾客青睐。 据介绍,受传统技艺的影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河村就有村民能在竹制品上编出文字和精美的花纹,并有部分头脑灵活的村民自行采购后,经茶马古道运到了缅甸、泰国、越南等国销售。因此从那时起,新河村的竹编就远近闻名。 传统老手艺 走向产业化 不过,尽管技艺精湛,一直以来,农户始终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生产和靠人背马驮上街营销的“粗放”局面。 去年下半年,六枝特区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村民走集中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发展农旅一体产业。 同年9月,该特区组织村民到“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四川省青神县及广西、省内的赤水等地进行考察,学习竹编产品生产的模式。 如今,在新河村,已成立了两家竹艺加工厂,全职工人达67人,并成为引领全村竹编产业发展的骨干。 近日,记者在该村看到,竹片在村民的篾刀下,加工如行云流水,很快就变得薄如婵翼,深加工后就变成了竹编艺术作品。 据统计,近来,光靠竹编艺术品,每年就能为当地村民带来约300万元的收入。 竹编艺术品 村庄风景线 57岁的村民何洪顶尽管身有残疾,但他凭着精湛的手艺进入工厂后,每月的收入达到了4000元,一家人的花销已经足够。 “一些外嫁他乡的女子,还回来当起了工人。”村委会主任彭成荣说,工人最少的工资,每月也有3000元。其中,不少村民是利用农闲时节在家里自己编制,公司按质量要求进行收购。 有了公司后,新河村48户168名贫困人口,还被纳入工厂当工人,作为精准扶贫对象。 而公司的精细化培训和发展,也让竹编艺术品身价大增。“最高的一幅竹编字画,卖到了3800元。”彭成荣说。 彭成荣是其中一家加工厂的负责人,其公司成立这半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近50万元。上周,香港一家竹编公司,还和他签下了十多万元的订单,让其供应产品。 据了解,目前这两家公司采取了“线上线下、网上销售”等办法,产品不仅远销云南、上海、北京等地,甚至已销售到了国外,供不应求。 但是,资源毕竟有限。如今,随着竹子的减少,该村只好采取向周边乡镇采购竹子应对。去年以来,村里又新种植了5000亩竹子。 彭成荣称,按照规划,村里最终想要的结果是通过竹编艺术带动乡村旅游、用乡村旅游来促进竹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竹编文化真正成为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高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