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精益求精 传承古老技艺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山西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由于掌握了国家级中药保密处方技术,以及面临失传的中国古代中药炮制的“独门秘笈”,这爷俩被行内人称作是“中医药的活化石”,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成为这条老街上的一个传奇。
    
    柳子俊、柳惠武父子俩
    古老技艺,中药炮制
    阳春三月,在晋中一座古老的小城太谷县,61岁的柳惠武带着自家91岁的老爷子柳子俊重回老房子去“串门”,热情的老街坊们听说了爷俩的到来,都出门打起了招呼。
    柳家老房子位于太谷县老城区的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不远处就是柳子俊年轻时曾工作过的药店“广升远”,多年后,这家药店被整合,转身成为如今的药厂“广誉远”,而柳惠武也很快追随父亲成为这家药厂的一员。
    由于掌握了国家级中药保密处方技术,以及面临失传的中国古代中药炮制的“独门秘笈”,这爷俩被行内人称作是“中医药的活化石”,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成为这条老街上的一个传奇。
    老药工的学徒生涯
    1941年,正值年少的柳子俊,为了求一口饭吃,走进了家门口这条街上一家名声显赫的老药店,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这家药店名为广升远,也就是如今的广誉远。
    事实上,就在柳子俊进入广升远之时,太谷县以“广”字打头的药店就多达40余家,大多数药店都不是专门的药厂,而是兼商业、贸易等业务为一体,从广东等沿海一带贩运药材再售至全国各地,因此自成一派被称为“广帮”,而广升远生产的中药更是早就被以散装形式出口到香港,尤其是主打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早已蜚声中外。
    柳子俊依旧清楚地记得,自己正式上工的时间是在1941年二月初七,当时,即便是当一个店伙计也需要经过一番严格的“规矩”,不仅需要有“保举人”(即现在的担保人),还需要店掌柜亲自“相”(即现在的面试),在被正式“录用”后,需要摆上香案烧香磕头并吃过“上工饭”之后,才算正式上工,“上工时的情景都刻我脑子里了,一辈子都忘不掉。”柳子俊告诉记者。
    刚刚开始上工的日子并不轻松,作为柜台伙计的柳子俊需要经过三年的考验,这三年,每天都需要遵守店内规矩,每天一大早起床后就需要和同伴们一起伺候店内三大掌柜起居,包括端洗脸水、倒刷牙水、叠被子、打扫卫生、通烟袋……每天上工时间至少12小时,白天在柜台上不停地包装药材,晚饭后学着制作药丸,对于当时的伙计生涯,老人幽默地做了个总结,“白天做包子,晚上做丸子”。尽管前三年内除了吃饭穿衣外并没有任何工资,柳子俊依旧会拣最脏最累的活干,勤学勤练,到三年结束时,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手工制作直径仅3毫米的小药丸,并得到了掌柜们的认可。
    当时的广升远,每年的正月十七就会将不够格的伙计打发掉,因此,这一日也被太谷人称为“黑17”,柳子俊最终安全地度过了这个日子,跟他一起到店的8个伙计最后只有两个人留下,其中就包括他。
    1948年,太谷县面临解放,广升远的伙计越来越少,柳子俊却依旧留在这里,掌握着制药“秘笈”的师傅看他能吃苦人又实在,就正式收他为徒,将制药技艺毫无保留地全部教给他。
    传承不仅仅在技艺
    尽管掌握了制药的秘方,柳子俊却一直坚信,本领都是练出来的,功夫都是熬出来的,技术都是从勤劳中得来的,尽管在解放后当上了炮制组的组长,却一直没有放弃亲力亲为。
    中药的炮制是根据处方要求来进行的,原理依据的是古老的五行文化—相生相克,尤其是有着数百年文化的广誉远,传统的炮制方法相当讲究,柳子俊对自己徒弟们的要求甚是严格,即便是制药工具的清洗都相当注重,他总是告诉自己的徒弟,“咱们就是病人的炊事员,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戚和兄弟姐妹,也不免要吃药,因此,一定要拿出良心来制药,做药万万不能含糊、不能昧良心、不能偷工减料。”
    这些制药理念也在多年后深深地影响着柳惠武。
    作为柳家小儿子的柳惠武,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自己很少能在家里看到父亲,但他总会跑到父亲的药厂玩。当时,广誉远每天定量销售300粒定坤丹,人们不得不早早地就去药厂排队买药,由于当时家里条件不太好,柳惠武为了赚点外快,每天一大早就跑到厂里帮别人排队买药。
    受到父亲的影响,柳惠武从小就对中医药的文化耳濡目染,1970年,尚未初中毕业的他放弃了学业,到父亲所在的药厂做起了临时工。由于学历较低,很多常识都不太了解,总是遭人笑话,柳惠武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他一直记得父亲的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掌握一技之长,只能自己亲身去领悟。“不怕知识少,只怕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柳惠武总是笑称自己不如父亲,但他身上却明显继承了父辈的那股子勤学勤练的韧劲。很快,他将初中和高中的数理化都自学了一遍,学中医药,最重要的是能将各种医药处方烂熟于心,柳惠武又将一大本晦涩难记的《中药四百味白话解》倒背如流。与此同时,尽管做着临时工,他也依旧加倍地付出着,身兼装卸、领料、库工等多个角色,哪个车间缺人就去哪个车间顶替别人,如今的他总是感恩于那段时光没有被白白浪费,才让他积累了很多。
    1976年3月,柳惠武终于成了粉剂车间的正式工人。两年后,粉剂车间被改名为龟龄集生产车间,药材的炮制依然是核心。到1980年,与他父亲一起工作的老师傅们开始陆续退休,1984年,柳惠武被正式任命为龟龄集车间主任,他肩上的任务愈来愈重。
    要做好药先做好人
    直到2003年,广誉远被改制后成立了基础部,柳惠武依然是负责人,数十年与广誉远的陪伴让他坚信,要做好药,就必须用心,必须吃苦耐劳,要做好药,必须精心用料、严守工序,制药的工具可以改变,但工艺却不能变,中药的制作工艺其实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只有如法制作,才能让药性发挥到最好,这是广誉远的灵魂所在。
    柳惠武永远记得龟龄集说明书上的那句话,“济世拔萃,志在活人”,他坚信,那是作为一名中药人需一辈子坚持的东西。
    如今已是耳顺之年的柳惠武,在今年2月份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技艺的传承问题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结,“做中药需心怀仁德,以良心自律,用诚心制药,以敬畏心对待产品,用同情心看待患者,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夜露的必夜露,决不能偷工减料,决不能苟且马虎。”柳惠武告诉记者。正因为此,他在收授徒弟、传承技艺时要求相当高。
    对于柳惠武来说,中医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作为一名老药工,自己有义务把手上流传的中药制药技艺传给下一代,更有责任把中药药师应坚守的道德原则传承好。对他而言,道德品质好是选徒弟的首要标准,“要做药先做人,做得好人才能做得好药,老实本分、热心、有责任心是做中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尽管现代的年轻人思路灵活,领悟得比较快,但是,传统的东西懂得太少,基础打得不够牢靠。事实上,技艺的掌握靠的不只是三天两天、三年两年的功夫,如果能把基础夯实,再多多出去跟别人交流学习,成就才会超过前人。”
    退休后的他,仍坚持每天阅读三个小时的医书,并计划将自己掌握的技艺和文化传承给广誉远的年轻员工。
    此时,已进耄耋之年的柳子俊,仍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坚持早睡早起,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天气好的时候会自己骑自行车上街,记者采访时,他不时地会狡黠一笑,然后像个孩子一样用各种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解读他内心的想法。作为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终身药师,老人尽管早已不再过问公司的事情,但他仍希望,中医药在年轻人手中可以发扬光大,广誉远能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有更多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